免费
2016年[设计教育再设计]第五届国际会议表达与实现分论坛,该论坛从表达设计类相关课程的编排出发,与嘉宾共同分享了全面提高设计师设计素养与表达能力的课程设计理念及其经验。
本段演讲中,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彦风副教授,进行了“利用数字化方式保护传统文化”的演讲。他为我们介绍了他以及他带领的团队围绕故宫博物馆为中心设计制作的一系列软件应用。不同的应用既有各自的丰富内容和独特的风格,又都表达着设计师们不变的目的——传播传统文化,维护文化遗产。通过展示这一系列精品应用的设计理念和过程,彦风副教授向我们充分展示了中央美术学院独树一帜的设计理念。
重点获益
· 以故宫APP为例,了解如何为传统文化做设计
· 了解如何从文化遗产中获得设计灵感并付诸实践
· 了解设计师随性做设计和用心做设计的辩证关系
图文实录:
大家好,我是最后一个,其实我以前来过江南大学和同学们分享过,这次的分享还是上一次的延续,上次讲的时候受众面是二三年级比较多一些,今天有机会跟大家共同地分享,我很荣幸。另外非常感谢吴老师的盛情邀请,特别提携我们。我本人来自于中央美术学院国家数字媒体创新研究中心,我现在是这个研究中心的主任,负责主要是在数媒部分的应用业务上。
我今天的分享主要内容可能集中在文化遗产方面,因为我们主要要在这两年的时候研究比较多,做的项目都主要来自于故宫博物院、首博、国博这种大型的文博系统。
在演讲之前我简单地陈述一下我们中央美术学院在这方面的定位和整个简单的学科介绍,刚才的两位老师非常详尽地把学科的分类,包括各个学校的特色表现得很淋漓尽致。所以我跟他们有一些区别,我们主要集中在创作上跟大家分享,区别于他们的。
首先我分享一张图,这个图大家都知道,莫奈在19世纪末的时候,在一次非常重要的博览会上呈现了一个画作叫《日出印象》,当时是用超脱了写实主义、现实主义的方法,用印象体会的方法记录生活,表达心目中景观的呈现方式,已经远远不同于以往的画作欣赏,也是印象主义的开端,那个时候更多提倡的用内心还原现实中的意境关系。
在大概三十年以后的时候,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艺术家俄罗斯籍的叫马列维奇,这个艺术家也描绘了一个风景,但是这个风景的观念上进行了很大的转变,就是观念式的风景,可能不是以记录或者在线的方式进行折射现实中的景致,更多的是从观念的角度上诠释生活的阐释,这就是观念维度上的一个前进。
再过了很多年以后,在九十年代末的时候,意大利的一个艺术家做了一个叫“美丽的风景”的作品,是用电子的二极管拼出对于世界的描绘,这个里面大家可以看到体现了技术上的因素在里面,就是技术对于艺术的推动性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中,如何平衡技术与应用之间的关系,这可能是我们需要思考更多的问题。
在很多次的演讲中我也展现过这个图,除了技术上的应用以外,信息,甚至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时候,如何看待艺术和设计?这是一秒钟之内facebook这个社交媒介在世界的点位分布,就是你可以看到信息的频率,越亮的地区代表这个信息传送的速度越快,越暗的地区可能信息会比较弱一些。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点。
另外一个,转换了一下以后,我们中央美术学院也有这样的课程,孙老师那边做得非常好,我们在这方面可能不及同济做的规模这么大,我们做了有关于微互动的呈现在里面。在这里面的时候,此世界非彼世界,我们等于是用技术的方法、艺术的观念和信息对这个世界进行感知、输入和输出,此世界非彼世界的概念。所以我引用了MIT创始人的话,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之境。
我们数媒中心创建的时候,大部分是ERI的结构,有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学科建设、科研和创新三个部分的组成,构建了数媒中心的科研和教学相辅相成的关系。在这里的时候,科研人员负责哪些,教研人员来自哪些领域,我不具体说了,构成了数媒创建中心DMI。涉及的领域有数字艺术领域、产品、人机工程和生物工程领域,外加新材料的图书馆。
我们刚才讲到如何构建学科建构中瞄准哪些项目,因为身处在北京,北京这个地方其实文化性比较重,你们可以在所有的地方都可以感受到文化的存在,我们由于有相对的地理上的优势和文化上的优势,我们跟很多的北京大型机构都有合作,最早的时候就是跟国家博物馆、首博都有合作,最早的时候为什么做这个?就是我和我的团队带着学生,还有我们自己团队的人员,主要是看到在中东有这样的一个图,这个画是在炮火的摧残下所呈现的状态,所以如何用数字的方法进行推广、保存,乃至于进一步把专业领域知识推向公共教育领域就成了中央美术学院很重要的产品方向,成了中央美术学院很重要的一个产品的方向。
所以该项目课题是在研究互联网大数据应用背景下,遵循中国传统文化提炼和传承,运用数字化应用设计,推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传播的概念。最重要的是我们跟故宫博物院的合作,我是最早和故宫博物院合作的团队。
当时是由故宫博物院的单院长带着整个故宫博物院的书记到台北故宫博物院进行交流。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台北故宫博物院大量的是使用数字文创产品,而我们都是抱去大量的书籍,这种交流的时候出现了大量的问题,我们不能进行有效的机制对话,也给别人添麻烦,拿那么多书过去很重,人家做的东西都非常有意思,比如说像大家知道的“朕知道的”这样的数字文创做得非常好。
故宫考虑到这么大一个牌子,这么一个金字招牌,如何把故宫的品牌意识推广出去?所以当时找了我们,因为我们之前做过很多类似的优秀的应用,获得了非常多的奖项,我们就和故宫博物院合作了。
故宫这块儿呢,我给大家描述一下,故宫总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共有殿宇9999间半,这是有讲究的,不是凑一万间,是持久、永恒的意思,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以太和、中和、保和三轴为一体,贯穿中轴线的北京城这样的关系,所以是明清两代的皇室居住地。
我们刚刚看到,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基本上就为一个人服务,挺厉害的,尤其是房地产业非常发达,我想故宫的皇上肯定是最大的开发商。
我们看一个图,中间左右对称,中轴挂轴两侧东西厢房,中间的黑色环形地带就是可以看出是护城河的结构,为什么要有护城河?两个作用,第一个,保持跟平民之间的距离,然后是防御,安全措施,第二个,救火,宫殿着火了。你们去故宫看,太和殿旁边放两个大缸,就是铜的那个,那个是干什么的?那就是一着火从缸里取水,水从哪来?用车和担子从护城河里挑,主要是以救火消防作用来做的,这是两个最重要的。
前面最远处分为南侧的午门,最远处的是景山,午门一般南向朝北。北京城的划分,南侧一般来说是比较贫穷人住的地方,很讲究九城九门。
故宫博物院最早的牌匾是1925年的时候,溥仪下野以后,就是被赶出皇宫,然后故宫紫禁城就是我们说的旧宫改名“故宫博物院”,最早的题书人是李煜瀛。1971年的时候由郭沫若先生把这几个字重新进行了更改,就是刚才我们看到的“故宫博物院”那几个字,就是这几个字是郭沫若先生在1971年的时候随手写的。所以经过两次的牌匾改动。
当时李煜瀛是民国时期蒋介石的四大高参之一,文化参事,很有名的一个人。在1970建国以后,很多年以后周恩来总理令郭沫若先生题写了新的牌匾。这个角度是一百年以前的时候看到的午门场景。我们在电影中看到《末代皇帝》里驱散太监的镜头就是从这里拍的,溥仪是站在右侧角楼的上面驱散了大概三千名太监和宫女,转化为民国。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做任何的东西怎么做怎么有,因为故事太多了,这里面包含欲望、自恋、生存、权利等等,有非常多的东西可以做。但是我们现在每次去故宫的时候,看到的东西大部分只能看到中小馆,简单的太和殿的室内场景的制作,但是没有看到八千万件藏品,看不到的。
这里面大家知道慈禧的一些故事,当时慈禧在这里,故宫也发生了很多的事情,比如说辛丑条约签订的以后,慈禧有一次在晚间的时候请到各国的宫室夫人,为了平息洋人的怒气,就把她们聚集在一起拍一张照片,上面写的是大清皇后,吾皇太后万岁万岁万万岁岁,这个“万岁”有四个连续的万岁在里面,当时是辛丑条约以后的过程,你可以看到慈禧整个面部表情相对是很僵硬的,宫室的表情也很僵硬。
这个照片是1906年的时候,你可以看到溥仪的百岁照照片,过了很多年以后,在天津拍的这张照片也很有意思,这是故宫今年九十年庆的时候拿出的溥仪另外一张照片。这是溥仪和他的最后的一个皇后婉容的照片。因为溥仪非常喜欢照相,对摄影术非常感兴趣,拿了一个相机,婉容就充当模特。但是这张照片在近代的评论家认为,溥仪比较像码农,就是编程序的程序员,而婉容更像搞艺术的,这样的关系在里头。
包括实景的还原,在网上出现的照片,这是在太和殿里面抱的木,然后我们在实际还原的过程中可以看到网上出现的照片,现实景和当时时间跨越上的维度的转换,包括当时现实景和一千年前的对照融入。所以我对于这块比较感兴趣,自己又是北京人,所以对这块就比较了解。
在故宫里面,基本上我们每次做调研,包括做研究、项目,里面没有任何的其它交通工具,只有一个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而且遇到故宫门槛的时候,我们还要停下来搬自行车上去,这是故宫唯一的交通工具,是给工作人员的,故宫里面的后政房,就是整个的工作区域,所有人基本上都不许用电,他们没有电的,要用电要起火的,所以在那里面工作基本上管自己叫做宫里人这样的概念,所以我们遇到很多很有意思的事情,他们怎么工作,我们如何对接这样。
作为故宫第一款应用的时候,我们做了一款应用,叫故宫博物院的胤祯美人图。这款应用大家可以在iPad上可以下载到,手机上没有,它是大屏呈现的。这款应用一出以后,很快列为苹果的大图推荐,荣升第一榜位。因为以前没有见过有做这种文化类的东西,我第一次做的时候也觉得很诧异。
故宫给我三个选项,我当时选择了胤祯美人图,是十八幅平图,每张图高1.8米,宽0.6米的娟秀版本,是康熙传给雍正的12幅平图,保存非常完好,而且从未见过世人,之前的时候只有过图片的呈现。我当时为什么选这个产品或者这个项目来做呢?主要有三个原因。
故宫当时就给我的一本书,什么都没有,是由第一档案馆编撰的。原因是什么?第一个,十二美人图是美人图,看起来比较赏心悦目,比较有意思,做的时候不会特别困乏。
第二个,胤祯美人图在重大的清王朝历史题材文化产品中很少有过后宫描述的题材,大部分都是正面形象铺设的电视剧、电影,所以后宫铺设有很多的意思在里面。另外一个就是可以把整个的文化,运用传承的物件,包括织物都有所反映,所以反映的内容比较多,比较常态、生活化一些,所以选择了这个。
第三个,当时有一部特别有名的电视连续剧的上映《甄嬛传》。我从不看连续剧,不看电视也不看连续剧,但是为了这个项目我看了四遍《甄嬛传》。我看一遍喜欢上一次,看一遍喜欢上一次,最后我陆陆续续看完了,睡觉之前看,上厕所也看,回家也看,帮助我很好地理解了美人图的概念。刚开始的都不知道胤祯这两个字怎么读,原来是雍正的年号。所以这里面做项目也有很多很有意思的事情。
这是我们整个设计稿件图,整个流程有非常细致地分析,在技术把握上的时候并没有动用非常强的交互技术和更前端的技术,用得更多的是跟设计相匹配的技术表现,这是分为春夏秋冬胤祯图的呈现。在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十二美人图的十二美人均为同一个人,就是乌拉那拉氏,就是我们看到的《甄嬛传》皇后的形象,就是她,她是一个宗族的。
另外我们看到十二美人同着汉服,每个图中都有竹子的符号,代表当时清王朝对汉文化的高度崇尚,很有意思。我们按春夏秋冬四季的方法进行设计,然后在这里交代非常多的器物,里面怎么用,什么时间用,什么地区用。包括画中物与故宫实物直接对比,有98%以上的故宫实物都可以在画中找到,原封不动,一模一样。这是整个片子,因为时间原因,我们不看了。
另外我们在做主题应用以外,我们还做了另外一款应用——每日故宫。这款应用从传播的角度和推广的角度来说也做了一些创新,就是把挂历、日历的系统和故宫的藏品之间产生结合,故宫有八千万的藏品,如果每个都做应用,基本上就做废了,太多了,我们用比较时效性的短交互、轻交互的运营方法来设计。
老人在日常的生活中都有记日历、读日历的过程,有手标记的过程,故宫每年都会出日历,从最早的北平时期就一直有故宫日历。很便宜,老百姓家里都用,每天都有一个藏品的画作出现。我们就把它做成一个数字化的版本,每天向你推送一款故宫的藏品,每天都不一样,到具体的大节日的时候还有具体节日推送和专题推送。
同时我们还和印象笔记公司产生了结合,在日历上进行标注,可以写心情。这是清明节,每天发生的事都跟当年发生的同一个节气或者事件都有关联,而且里面有信息点,是一个短交互。
这款应用上线以后得到了文博界非常大的支持和称赞,觉得故宫博物院在数字平台方面用到了更为广阔的传播方法,在手机应用上进行呈现,就不是原来那种主题式应用,看完就扔掉。是这样的情况,里面包括漆器、书法、瓷器、玉器等等全部都有。这个关羽的形象在故宫里看不到,只有在仓库里可以看到,库房里可以看到。在每日故宫里面每个推送的都不一样。所以本年度每日故宫获得了2015年度的苹果中国区的年度精选,同时也获得了年度设计大奖。
这是做的一个小片子,大家可以稍微看一下。它是按日期进行划分的,每天都有一个遮拦,让你猜不到后面的东西。其实我觉得做任何的交互作品和别的东西,更多的是转换思维。
中央美院做很多课题的时候,中央美院和其他的学校不一样,我们特别不严谨,但是我们会把“不严谨”说成特别好的词语,比如说自由散漫,搞创作什么的,所以老师都是这样的状态,学生也是这样的状态。它也有创新,但是更多的是围绕创作来做的,因为毕竟最早的时候中央美院是以创作型的基础进行的,所以不像其它院校那样有比较严谨的学科建设和专业院校的建设,还是以造型为主的实力。
但是我们每做一个东西的时候都非常用心,而且很有创意,一般来讲都是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东西,我们比较愿意干。所以这也是它的特点,也可以说是一种特点。
之后我们在去年2015年度的时候发布了清代皇帝服饰,这也是一个正面形象的主题创作。很快,第二天就上了苹果的当天推荐,而且位居榜首很长时间。这交代的是2015年的年度精选,它里面介绍了皇帝的吉服、长服、戎服,不同场合皇帝穿不同的衣服,皇帝想换一件衣服特别费劲,基本上从裤衩一直换到最外面的大袍,而且每套衣服都要戴不同的佩饰,一个换衣的过程就要长达两到三个小时,非常长,还要沐浴,当皇上也挺累,干什么事都要被人绑着,挺麻烦的一件事。
我们这里不光交代衣服,更多的是所有的纹饰的解释,包括头,缂丝技术,怎么从江南来到这里,怎么算成本等等,都有这样的核算在里面。这是它的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所以这是一个相应的主题式应用,这也可以简单地看一下。这是历任皇帝的图像,其实我看这个觉得基本皇帝都长一个样。时间原因,我们不看了。
所以595年和90年说不尽的故宫,今年是故宫90周年庆,我们也做了故宫专门的数字博物馆的项目,很多的东西,包括小屏和大屏之间的互动关系,呈现屏不一样,但是围绕的是同一个东西,我不细说了,在这里面做了一些测试。
我们未来要做的项目就是“紫禁城100”的项目,中央电视台有一个纪录片叫“紫禁城100”,每天播一集,一集五分钟,这款应用现在也在我们手里面做,它有9999间屋子,如果这么做的话基本上可以做非常长的时间。
我们主要是分明、清两代描述,创意点是从一昼一夜来做。以猫和鸟的视角,因为故宫就这两动物,一猫一鸟,以它们的视角里做应用的主题创作。
我想讲的是最后的案例,符望阁,也是我们现在手中的重要案子,这是我主抓。符望阁这个地方是在故宫的整个西北角,它区别于剩下的所有宫殿和房子,这是故宫一个特别特别神秘的地方,往常只有中央领导人和贵宾可以到这个地方,符望阁是不开放的,而且从未经过战火、抢劫、盗窃的地方,这个阁不大,但是是故宫最高的房间建筑。
在这里面的时候最早的概念是什么?乾隆帝建修的,乾隆为自己退休以后,在心灵当中有一个乾隆花园的概念进行修建的。所以进入符望阁以后,从格局上来看,符望阁里面有非常多的隔断进行区分,所以也叫“迷宫”,这个宫殿叫迷宫。一般我们进太和殿或者其它宫殿的时候,基本上是正南正北正西正东,在里面可以比较容易找到线路。但是在符望阁里面的时候,最小的空间只有四平方米,非常小,甚至还有两平方米的。所以分为上、下、中三层,这里面就像一个迷宫一样,基本上一进去以后找不到出口和入口。
而这里面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东西是什么?就是符望阁所有的装饰物,超出了所有故宫所有建筑的装饰物,里头有珐琅、玉器、壁画、纤维织品、描金等等,就是东西方的所有装饰全在这一个宫殿里面涵盖。里面还有波斯人的东西,就是很多的装饰风格都凝聚在了符望阁。所以你看其他的故宫宫殿,基本上分为几种,能分得清楚的,但是只有在符望阁里面是囊括了近百种的装饰。另外一个,里面的线路非常复杂。
所以这一块宫殿做的时候就觉得非常有意思,所以我们当时定位定得非常准确的原因就是说,如何建造一个每个人心中的乾隆花园的概念,这个定位进行设计和创造。至于制作的方法,包括设计,其实我并不想多谈,因为在座的每个朋友你们都是搞设计的。我觉得一个项目、一个课题、一个案例,最重要的就是创意,创意的好坏决定了东西的实质性效果。有些东西是可以学到的,有些东西真的是需要对这个东西有共鸣感和感悟、感知能力,这是最重要的。
所以中央美术学院做类似这样的案例,当然我们也做很多其他的东西,我觉得它体现的就是美院人的精神,就是比较偏重于精神和概念上的东西,这也许就是中央美术学院跟其它学校差异化的地方。我们的教学系统也比较完善,也很好,但是我个人就感觉没有像其它大学那么完善。
比如说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有一次跟刘耀东一起开会,大家都知道他是特别有名的当代艺术家。那个时候他已经是造型学院的副院长职务,结果我们在刚修的美术馆开会的时候,突然他说,我想抽烟。然后他拍了一下我说,你有烟吗?我说,我有烟,但是这里不能抽烟。他说,为什么不能抽烟?我是中央美术学院的,然后他顺手就点了一个烟抽了。
中央美术学院就是这个态度和这种风格,所以可能它做的很多事情,你感觉很难寻到一些规则,所以我们的校训是“尽精微,致广大”,另外一个校训是“自由散漫加幽默”,所以我觉得也挺好,挺有意思的。所以我今天基本上给大家分享一下这些东西。另外我觉得做设计真的挺困难的,我想请大家看一个片子,我觉得这个片子挺逗的,这里面可以说出我们人的共同心声。
[播放视频]这是一个甲方,企业和甲方要求我们做什么。
我相信所有的老师同学,包括我们接这种项目的时候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这种情况特别多,我们跟故宫合作的时候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但是我们除了要听从甲方和企业以外,我们也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我们要教育他们、引导他们,这也是很重要的。
做设计就是这样,是伺候人的事,没办法,要迎合很多东西,要迎合客户、迎合市场,还要保持自己的尊严。所以我希望大家在做这块的时候,不要忘我地做一些东西,更多的是要保持自己的信念和概念来做自己的本专业。谢谢大家!
目标听众
· 设计师和设计教育者
· 产品经理及用研人员
· 管理者、创业者及投资者
· 设计爱好者和学生
关于[设计教育再设计]系列国际会议
该会议由无锡市人民政府、江南大学主办,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无锡市工业设计协会承办。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体验设计专业委员会(IXDC)等13家单位协办。共五届。
· 2012年:“范畴、方法、价值观”针对设计学科成为一级学科的背景,反思了设计学学科研究对象、实践方法和判断准则的定位问题;
· 2013年:“新领域、新问题、新对策”更多地从实践的角度探讨了设计思维在包括健康、服务设计、公共事务管理等诸多新兴领域的应用拓展,以及设计咨询服务自身的转型升级问题;
· 2014年:“哲学概念”明确地提出了哲学方法在理解设计领域复杂现象中可以发挥的抽象和理论构建作用。
· 2015年:“新现象基础:体验、策略、健康”围绕企业用户体验、战略策略、健康医疗等新兴共同话题或实践领域,用经验分享和学术抽象两种手段和现象学的方法,在探讨设计实践和设计教育新的理念和方法的同时,尝试将现象学的方法运用到实践升级和教育转型当中。
· 2016年:“精心设计的教育:经历、能力和理想”既是系列会议的收官之作,也是把会议从“设计教育”引向另一个主题的承上启下之作。
免费
0人打赏
机构简介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前身为无锡轻工业学院造型系,始建于1960年。为中国现代设计教育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和全国最早成立设计艺术学科的高校之一,是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主要发源地、中国设计教育改革的先导和示范学院。
经过长期实践积累,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形成了优良的学术传统与平实求是的学风,注重艺术与科学的结合,追踪设计学科的国际前沿动态,注重跨学科的跨文化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建构起“交叉、融合”为鲜明特色的教学研究型的设计教育体系,形成以“工业设计”为核心、多个相关设计专业领域为支撑、鲜明特色的“大设计”教学和研究格局。培养了大批优秀设计人才和技术与学术骨干,为国家经济和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