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
2016年[设计教育再设计]第五届国际会议职业通道分论坛,该论坛主要探讨了设计毕业生都在从事什么样的行业,能够拿到多少薪水?从而了解教学大纲应该针对培养目标还有培养模式做哪些更新,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就业目标在哪里、产业的需求在哪里?
在本段演讲中,来自华为UCD设计经理刘勇,发表了题为“技术公司里的设计师成长”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分享了华为UED团队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情况,也详细的讲述了技术公司里设计团队的工作流程,还有华为培养设计师的成长路径。
重点获益
· 了解如何在技术公司里做设计
· 了解华为设计师的工作流程
· 了解设计师该如何去获得成长
图文实录:
我毕业以后干了两年私配就来了华为,更多是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经历。在技术公司里面,在那么大的公司里面有一个设计团队去做用户体验,我在整个过程包括现在我们也在做很多自内而外相对比较高端的设计项目,也在做很多海外的设计合作,自内而外看这个过程中的经验,其实伴随着个人的成长是一直往前走的,这个过程中的有很多经验跟大家做一下分享。
最近三四年,我每年都会来到这里,跟毕业班的同学有一些互动和交流。从我的感觉上来说,江大真的是国内交互设计的黄埔军校,从课程设计角度、很多同学具备专业能力和设计方法的角度来看,跟企业里面的很多技能要求,江大已经做到很好的衔接和匹配。这边我更多分享的就是说,当你从学生转变为设计人,靠这个饭碗来吃饭,这个中间可能还是有挺大的区别和转变,也可以真实的还原,在华为里边设计师是怎么样参与项目的。
虽然国内的设计行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转变,这个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尤其是当你从学校里面出来,到企业里面去做设计,你会发现这里面依然会有压力,你会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在做设计的过程中,不断地给你提各种各样的要求,我们可以认为是一种需求,也可以认为是一种信任和压力。整个链条上各种各样的环节,你的用户、领导、产品团队、市场团队、资源需求……然后又提到了设计,因为我也是很长时间在华为工作,更多的还是从技术这个背景出发,其实在设计领域里面还是有一些区别的,做设计咨询会有很多价值观的输出,结合自己专业的设计想法和设计能力对外输出设计的价值。
这是APPLE,实际上在做设计表达,环境非常高大上,设计服务其实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最终的工作价值或者说价值转化就是设计本身。一个设计公司找到一个客户,是他的甲方,满足了甲方的设计需求,把设计的活交出去,把设计的需求满足了,获得商业收益,这个事情就算做完了。其实同时还会有一些类似互联网公司,可能迭代非常快,本质上提供一种互联网的产品或者服务,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可能需要不断地去迭代、不断地的去配合最终上线服务的一些结果和目标。
以华为为例,更多的交互的是产品或者是设备,这种设备可以是机柜和网络的设备电信的服务、电信的软件,包括最近几年比较火的相关的一些终端的业务,在这种过程中,设计本身产生价值吗?设计本身脱离于产品只是设计本身,实际上在这样一家技术公司里面是没有价值的,最后设计一定是要转化,一定是要依托到某一个具体的载体上,这种过程中设计又该怎么去做呢?先给大家看一段视频。
我们的设计要依托产品,因为我们做的是电信行业,怎样依托在电信产品上,通过体验去解决使用电信产品过程中的广义问题。这里面有大量设计方法、设计工具、设计流程,通过设计创新也有很多跟海外的设计合作。这些手段具体到我们的设计行业或者说设计行业的每一个个体,怎么样开展工作,整个工作的聚焦最终结果和目标在哪里,像最终讲的目的是聚焦设计力量与未来产品商业竞争的核心,本质上我觉得我们在做一个什么样的改变或者说我们做什么样的追求,这也是说怎么样去解决设计师在公司里面的定位,只是处于流程末端,只是去解决设计需求的问题,怎么样去驱动产品构建价值,把这个目标放在这,然后设计师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这个目标去开展的。
前面的预告视频可能挺高大上,有海外的,很典型的是微软和Facebook。这是我们的办公室,我们团队,所有的设计师都有自己固定的办公位,开放式的工作环境。这是我们的设计工作室,一个相对独立、专业的环境,也会有设计交流和评选。大家可以注意看一下时间,大家在干什么呢?下半年即将上市华为手机上面的最新UI,他们正在做这个设计,给华为终端汇报的前晚一直在对设计材料,大家都在反复的推敲每一个细节。
这是我们另外一个工作室,是在做智能家庭的视频体验创新,在瑞典也有一个为了支撑这个项目召开的工作室,是设计师手把手把这个打造出来的,这几个照片说明了什么?环境包括工具其实在华为内部也是弹性地流动,我们不会说圈定一个什么样的场地,圈定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大家在这个环境里工作,环境都是为了工作的目的去搭建和生成的,最开始是干什么?最开始的场地是设计师平时在工作,那个环境还会有开发团队和产品团队去创造一个空间,大家能在这里,也许我旁边就是开发和测试,另外会有设计创新的环境,需要有一个集中让大家去沉淀和去做设计洞察和设计产出的场景,就是设计工作室。
接下来给大家再介绍一下在华为的具体工作,我们一些具体的流程、方法以及我们在整个产品链条上怎么样运作和配合,这里面提到了两个关键词是专业和融入。先看一下专业是什么样一种分解和表达方式,专业一个是这样,左边的图形大家已经很熟悉了,其实本质上是怎么样融入产品开发流程比较经典的东西,其实没有这个方法,产品也是可以开发的,就是左边这个图可以集用户的需求,把这个需求定义,并且转化成工程的特性,横向的就是我们讲的,华为其实本质上不是一直在讲体验设计,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本质上就是说把中间从用户的需求收集完了以后怎么样在需求定义完了之后,通过产品定义去构建设计原形快速的迭代。
右边这个图是我们团队一直在不断地变化,最开始部门成立2005年到2006年是叫用户技术,那个时候更多的工作是在产品开发和交互之后,产品已经开发出来了,到底这个好不好用、应用性怎么样我们做一些测试,出一个报告,发现多少问题,得到了一些改进的建议,最后导入到产品开发里,最开始的方法,到后来真正开使用UCD流程,这个时候设计工作就真正介入到产品开发周期,产品开发之初立项的时候,设计团队就要介入这个需求定义,这个时候就可以开始介入到整个产品开发的过程和标准流程,我们会在过程中出报告去做相应的交互设计、原形、视觉效果,最后有相关的规范、相关的各种交互件开发。从最近几年我们也在做一个转变,就是EXD,体验驱动我们更多会往前去走,更多会做设计的洞察,会做设计的创新,在前期就去帮助定义和界定产品的功能范围,通过这种方式来做到驱动。
这是我们一个标准的项目会做的事情,最开始我们会做很多用户信息数据的收集,这个墙是还原用户的使用过程,还原只是本身,只是用户怎么用。用户怎么用只是告诉你,以后你能设计出一个满足他或者说方便他的产品很难,中间这个过程我们就在做归纳、在做整理和分类,把用户大量的原本实际的使用场景、实际的角色和需求去做归纳和整理。到了右边第三步,用户是没办法告诉我,产品特征第三步是做洞察,就是中间那部分大量的信息是原始信息,哪些是有价值的、哪些是要被爬起的,这是我们第三步要去做的。
刚才讲的是一些标准的设计流程和方法,还有一些是在用户研究这块,我们在具体的项目里,像刚才讲的我们有各种各样的设计方法包括研究的方法,我们一直多在用,具体该怎么样实施和落地,还是根据不同的项目,甚至有一些项目我们并不会配备专门的用户研究员甚至都是交互设计师和设计师,直接会用一些基本的、快速的调研方法和工具直接去到用户那,当然也有一些比如说创新的项目、设计驱动策略的项目,可能在前面会花两到三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做大规模的海量的用户研究,支撑到创新设计文件的生成。
左边是周末我们都会约一些用户做最简单的问卷,右边是在工作环境里面,我们一个方案出来之后会形成Demo,在具体的设计上做总结。除了基本的用户压力方之外还有一些策略研究,有可能相应的周期会更长,我们可能会针对某个领域,跟产品形成一些互动去做这个事情。这是当时做下一代网管项目之前,我们当时花了很长的时间走访了非常多的用户,我们看项目左下角的第一张图就是听他去抱怨、听他去描述平时在维护网络过程中工作到底有多么复杂,到底有多少困难,我们在中间也会做一些主题充分发展,同样我们会形成一些相关的文件。
前面讲的是研究的方法,除了研究的方法,内部更多的还会有基于设计,毕竟在整个产品的交互流程里面,不像互联网公司一样把设计交互完了以后快速迭代、快速上线就行了,内部有很大的产品板块可能周期都比较长,整个开发的体量也会很大,我们还会形成跨产品一致性的用户体验工具和组件库,我们出了相关的交互以后会通过设计的体验库,包括设计工具,还有组件库以及一些相关图标的素材,帮助在这个领域里面能够长期高效地构建持续高质量的体验水准。
我们更多强调的是组件和设计的积累,我们可能会把整个设计师的工作环境跟整个设计去交付的工作环境切到设计工具上,以后有可能是所有的设计师不管是交互设计师还是什么设计师都依托在这个工具上,这个工具本身在某一个产品里,会有一些已经固化和积累下来的设计组件,基于这些设计组件,我的设计师可能更多的是把精力聚焦在怎么样挖掘用户的问题、怎么样洞察、怎么样构建更有竞争力的方案,而把大量的工作从画图去搭建原形中解放出来。刚才前面讲到的是专业,更多的是一些能力、一些技巧,再看看融合。
融合在我们这有比较大的特点,目前整个设计过程跟整个产品的开发流程是紧密融合在一起,我们可以看到右边是整个产品开发的过程,产品开发的每一个环节里面我们都已经定义了,非常明确的设计工作职责、工作范围以及相应交付。比如说从概念阶段,我们做市场分析,包括会出一些概念的设计方案,到了计划阶段,就转入了具体的设计阶段去出交互原形。到了开发阶段,我们的设计方案就要做一些早期的评估,可能还会做检查和一些问题的修复,到了最终产品上市,可能会做一些最终的调研。
这是设计师需要去做的事情,跟开发团队、跟产品团队都是在一起的,再结合刚才前面讲的,我们现在可能还会往前更多做一步,就是在前面,我们会在具体的产品真正被开发和立项之前,就会去定义这个产品用户体验的策略,这个策略到底怎么样去做,里面可能不仅仅是处在需求的后端,也不仅仅局限在只跟需求互动,通过前期的压力和策略的分析,我要去识别这个产品,最终产品的体验过程中,你要去构建什么样的设计概念,最后有可能还会通过一些技术原形的方案固化出来,再导入到产品开发。
这个地方讲的是配合关系上的融合、工作方式上的融合。可以看到,右边的这个图,华为整个模型或者说技术公司开发的过程其实是很长的,包括决策也是非常多的,包括制造的、质量的、研发的,在研发团队里面,我们的设计团队可能在一个产品开发的过程中设计了非常多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其中有交互设计师、视觉设计师、用户研究设计师,其实自己的角色也是需要有跨界的能力,同样在整个开发团队、产品团队里面,我们也是需要产品经理、系统分析师、测试、开发人员。同样地,在设计的各个环节和领域里面具备基础的技能,这就说明要跟整个的产品方式联合在一起。
这是工作实景,这是做几年方案的探讨,这是跟研发团队在说方案,只有两个是我们的交互设计师和视觉设计师,我们的工作,除了整天坐在电脑面前画图以外,有大量的工作是跟产品团队互动。这个密度有点高,我们做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做设计,设计方案本身不直接产生价值,设计分按一定的内容要转化、一定要落地。这是我们当时在一个项目的过程中设计方案都做完了,这些团队是做动效和前端代码的实现的,我们的设计方案怎么样转化、怎么样100%的落地、怎么样100%实现效果,我们会组织资源把设计从纸面做出原形。
刚才讲的是,跟整个产品研发的过程混合,其实不仅仅是这样的。除此以外,设计师还会再往前去走,走到客户,因为我们的产品设计最终交到我们的客户,其实我们的设计师更多会在这里,设计师是在给客户讲解解决方案,一个产品最终是不是上线为他自己的QC,到为消费渠道里面的用户提供服务的时候,他也面临很大的决策,华为给他提供的产品性能够不够强、成本够不够低、体验够不够好,这是需要我们的设计师到那去验证的,我们的设计为什么这么做,体现在哪里,用户到底怎么样使用,是不是高效、是不是有吸引力都是很重要的。
这是希腊电信,他们手里拿的就是我们的设计方案的设计原形,这个方案完成之后,我们所有设计的工作就跟我们的客户达成一致,他对我们产品最终交互的体验,对我们产品最终在用户那里可被感知的整个体验,形成了确认回馈,对所有的设计方案做了签署,最终这个东西会导入到整个产品开发流程里面,作为产品开发过程中的标准来营造。我们的设计出来以后帮助产品、帮助解决方案去构建产品整体的能力,体验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这是在相关的一些电信展,这里面最左边的是我们的设计团队,相关的设计总监和专业设计师,我们也去到展会的现场给客户介绍、讲解我们的方案,我们是怎么去想的、我们的设计怎么生成的,最终的设计效果怎么样。
前面介绍的是专业和融入,这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指技能上的专业,我们有各种各样的专业方法和专业手段,包括学校里的学生出来以后具备了最基本的做一个设计交付需要的技能,融入是流程上的融入,实际上在这个层面上是我们现在追求的,包括我们推进的还有第二个专业,就是从技能上的专业提升到设计思维上的专业,技能更多的是怎么样去个人实现,通过组合什么样的方法、通过组合什么样的设计技能去达成最终的目标,这是更高的一个层面,融入更多的是我们怎么样跟产品团队乃至于跟客户建立一种超越甲方、乙方之间单纯设计服务的关系,怎么样跟他形成关系,其实包括讲到被偷了怎么样,更多的推进整个价值,怎么样跟利益相关人进行超越执行层面的关系。
后面快速给大家展示一下华为设计师的成长路径,当然我们还会有一些其他的改变,主体还是设计师、交互设计师、视觉设计师、更多是初级、中级、高级成长上去的,但是到设计专家就没有了,这也是我们岗位设置上的导向和要求,实际上到了高层次的设计岗位或者说设计层级,可能是多种设计的融合,其实这种融合人无完人,而且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出身、擅长不同的设计师没办法被要求说技能逻辑性很强,交互设计非常专业,在研究这块有非常专业的各种专业技能。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到了高层次的设计专家,必须去具备在三个领域同样的思维,有可能只在单一的领域产出和执行,但是一定是带着综合的,带用户理解和洞察的,怎么样去定义这个产品的逻辑和交互以及最终产品的设计表现力,一定是一个融合的发展。刚才提到了,其实在每一家企业里一定都会有两条线,一条线是专业线,一直往设计专业的方向发展;还有一条线是管理线,我们这块可以看到,你到了高层级的设计岗位以后可能会在右边虚线的框走,就是管理线,在管理这条线可以有一个切换,而且这边其实有一个比较特别的,有一个所谓叫设计岗位和管理岗位的融合,实际上在我们内部没有太多纯粹的管理,不是说只做管理。
从设计岗位的角度来说,可能也有非常大的特质,就是没有基础的设计积累的人去带领设计团队达成体验的目标,这是非常难的,可能这个点大家会相对更容易理解。另外一个点是什么呢?其实本质上,我们认为管理并不是岗位、并不是专业职责,越是往上越是到高层级的设计职责上,可能在做设计工作的每一个过程,必须带着管理的视角、带着管理的经验,本身设计就是管理,管理用户的经验,管理开发流程里面每一个相关人的诉求。
在每一个级别上这边要求的条件和标准,初级设计师可能更多的是描绘原型、出效果图。中级设计师定义一些规范、输出设计组件,包括设定一个产品的风格进行宣讲,高级设计师可能更多的要去做洞察、产出设计理念去做设计引导,设计专家更高层面要做设计拉同、提炼、演选保持持续成功,设计总监就更高了,这几个层面分别对应是什么?设计的能力、设计的模式、设计的思维、设计的架构和设计的教育,同时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是要构建关系,怎么样跟每个环节形成刚才讲的超越执行层面的关系。
我们整体的工作刚才讲了,我们的流程、方法怎么去融入我们最终的价值体现,还有一段视频。
刚才这个视频其实不长,但是通过刚才讲的价值体现,更多的是想给大家传递,这个短短的视频传递出来我们一直在追求的几点,一个是来源用户,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跟大量的用户做互动,去到那观察他的痛点,怎么样帮他去构建能够让他满意的产品,第一是来源于用户。第二是体验驱动,可能我们更多的不是只做简单的设计执行,更多是提炼和构建设计概念。第三是专业交付,再好的概念都要落地,怎么样通过专业的交付最终变成实实在在的交付。第四是商业成功,我们最终所有的核心都是回到原点,我们的设计一定是要依托在产品之上,帮助产品构建最佳的体验能力。
这是我跟学生和团队在过程中的交流,可能一个设计师在刚开始做设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是,在最开始的一到两年里面只是做一些片断的、非常琐碎的工作,可能半年时间就是做一个模块的模型,整天画相框,但是还是希望在最开始的阶段里面尽可能通过单点的项目组合起来,但是在整体的流程里面,尽可能建立一个完整的设计流程观念,怎么样尽快的体验完整的设计过程。第二点是走入到产品团队,跟你的周围上下游和利益相关人互动,他们会给你不断地施加很大的压力,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发现,你会不断地想办法用你的设计专业能力,不管是表达能力,还是沟通能力去搞定他们,从学生到职业的转化一定是非常快的。第三是尽快形成你的设计风格。
还有三点是我们讲的,尤其像江大的学生,在设计系这个层面,对各种工具和方法的掌握非常熟练了,另外一个角度强调习惯,因为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是非常习惯的,而一个良好的工作习惯可能会让你受益匪浅。第二个是设计思维大于设计技巧,设计技巧我该怎么使用、为什么使用,这背后的设计思维是要注意的。第三个是职业性格大于职业规划,可能你自己心目中会有一个设想,但是往往这种设想一定不要被自我的设想约束了自己的价值,好的职业性格,踏踏实实地一步一步地把你的专业工作能力,最终在设计工作里面体现出来,影响到你的团队、影响到你的周边,建立你的设计影响力,这会比自我职业规划更加强。
最后八个字,这不是我归纳的,归纳的人也是设计圈里的朋友,他也不在华为,但是从我理解他这八个字来看,真的是归纳地非常到位,“心怀野心随遇而安”,一定要有目标和理想,一定要充分地学习,掌握不同的技能提升自己的思维,但是不要放弃任何一件小事情,不要好高骛远,不要不在乎当前的每一个需求、每一个点点滴滴的输出,把当下的每一件事情都做好。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目标听众
· 有志于体验设计的设计师
· 产品经理及用户研究人员
· 企业管理者、创业者及投资者
· 设计爱好者和设计学生
关于[设计教育再设计]系列国际会议
该会议由无锡市人民政府、江南大学主办,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无锡市工业设计协会承办。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体验设计专业委员会(IXDC)等13家单位协办。共五届。
· 2012年:“范畴、方法、价值观”针对设计学科成为一级学科的背景,反思了设计学学科研究对象、实践方法和判断准则的定位问题;
· 2013年:“新领域、新问题、新对策”更多地从实践的角度探讨了设计思维在包括健康、服务设计、公共事务管理等诸多新兴领域的应用拓展,以及设计咨询服务自身的转型升级问题;
· 2014年:“哲学概念”明确地提出了哲学方法在理解设计领域复杂现象中可以发挥的抽象和理论构建作用。
· 2015年:“新现象基础:体验、策略、健康”围绕企业用户体验、战略策略、健康医疗等新兴共同话题或实践领域,用经验分享和学术抽象两种手段和现象学的方法,在探讨设计实践和设计教育新的理念和方法的同时,尝试将现象学的方法运用到实践升级和教育转型当中。
· 2016年:“精心设计的教育:经历、能力和理想”既是系列会议的收官之作,也是把会议从“设计教育”引向另一个主题的承上启下之作。
免费
0人打赏
机构简介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前身为无锡轻工业学院造型系,始建于1960年。为中国现代设计教育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和全国最早成立设计艺术学科的高校之一,是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主要发源地、中国设计教育改革的先导和示范学院。
经过长期实践积累,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形成了优良的学术传统与平实求是的学风,注重艺术与科学的结合,追踪设计学科的国际前沿动态,注重跨学科的跨文化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建构起“交叉、融合”为鲜明特色的教学研究型的设计教育体系,形成以“工业设计”为核心、多个相关设计专业领域为支撑、鲜明特色的“大设计”教学和研究格局。培养了大批优秀设计人才和技术与学术骨干,为国家经济和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