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
2016年[设计教育再设计]第五届国际会议职业通道分论坛,该论坛主要探讨了设计毕业生都在从事什么样的行业,能够拿到多少薪水?从而了解教学大纲应该针对培养目标还有培养模式做哪些更新,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就业目标在哪里、产业的需求在哪里?
在本段演讲中,来自腾讯公司的高级设计总监叶慧儿,发表了题为“交互设计师的成长历程”的演讲。她在演讲中主要分享了包括在腾讯、Facebook以及传统产业设计的现状,对设计流程、方法和工具也做了很多的总结,告诉你设计师应该如何在企业里面取得成长,还有怎么样去建立自己的团队。
重点获益
· 了解设计教育和行业需求的差异
· 了解设计师如何在企业中获得成长
· 了解如何去搭建自己的设计团队
图文实录:
我想先问一下,有多少同学是现在已经工作了?可以举一下手。为什么这样问呢?其实也可以按照你们比较有兴趣的话题调整,多讲一些不同的经验。
我今天的议题其实有一部分是跟我自己的个人经历有关的,在分享的后半部分,我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个人成长,我从学校出来作为设计师在行业里面发展,到我自己遇到的挑战和问题,从而希望可以给大家多一些了解,回顾一下设计师在行业遇到什么挑战和问题,也希望老师可以往这方面多关注,培养你们学生具备面对在行业里面的发展遇到的一些挑战的能力。
这个吐槽排行榜,排名第一的是设计师没有话语权。我也听到很多学生跟我讲:Amy,我以前有一些师哥师姐也是设计学院毕业的,他们跟我讲,以前在学校学到的拿到工作用的时候落不了地,学校学一套工作是另外一套。当他去工作的时候会发现,以前学校学的工作方法和理论为什么在工作里面没有落地?这个也是在管理里面,让我非常好奇的想法,常遇到的挑战和问题。
过去一年我转做游戏行业,接触的也是游戏设计师,我觉得跟很多产品不一样,有些方法也不能落地,交互设计师在这个行业发展一般,海外也是如此,比其他的产品可能还是慢一点,所以相对来讲,他们在这方面的吐槽也是比较大声的。还是要简单讲一下什么是用户体验、什么是交互设计,在行业里面,如果我跟一些外行的人去聊,告诉他们我是做用户体验的、我是做交互设计的,他们还是说听过,但是其实是做什么呢?他们其实不太理解,我跟他解释了五分钟后,他还是觉得这个概念很虚不是很清晰。
大家看过这个品牌吗?在上海有一个店。凤梨酥,台湾不是很多人卖么,这个有什么特别?我去了这个店,在一个小区里边,单看门口并没有明显的关于品牌的标识,进去店里面环境也是很安静、很舒服的。一进去,服务员把我带到座位上,就会把一杯茶和一个凤梨酥端到我前面,到这个时候我一分钱不需要付,理论上如果我不买的话喝完这杯茶、吃完这个凤梨酥就走了,你能想象在中国十多年前能有这样的产业吗,这个店在其他地区也开了很多分店,应该还没有关门,我们说这个也是用户体验的一部分。
这是做体检的,这样来看你觉得这个环境是海盗船,为什么会有这个设计呢?这个工程师帮助人做检查和体检,他非常高兴自己做了这些技术出来,但是有天他儿子生病了,要去医院做检查,他跟医生聊的时候发现,很多病人、很多小孩子都很怕去做体检,很多小孩可能没做检查之前就一直哭,不愿意做这个检查。当时他就觉得自己这个设计其实也没有多好,后来他跟IDO合作把设计变成海盗船,整个环境设置的都很轻松,他们再去做一些调查,发现有小孩检查后离开房间会跟妈妈说,要不我们明天再来吧。跟以前的体验是不一致的,我们说这个也是体验设计。
滴滴打车我每天早上都会用,这个应用出来之后也改变了我们交通方面的体验。红包大家应该也很熟悉,尤其在腾讯,现在有什么高兴的事我们都发一个红包,我们怎么去发红包、怎么去交流,很多的体验都不太一样了,这部分也是交互设计。英雄联盟大家玩过吗,这也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年轻人圈子里非常流行的游戏,这也是体验设计的一部分。Journey是美国拿了很多奖的游戏,最初我的学生给我介绍有这样一个游戏,他说他玩了之后觉得心情很安静,这个游戏很特别、体验很不一样,所以我特别去体验了这个游戏。
用户体验这一块,刚才我们看到很多例子,整个定义其实很不清晰,所以其实作为交互设计师,我们去找工作,怎么去发挥我们的价值、怎么告诉别人?刚才说了满意度越高的工资越高,我怎么告诉别人我的东西是值钱的?在美国,如果你去开一个创新的公司,你的合作伙伴中如果有资深交互设计师、用户体验设计师,其实是会加分的。但是,现在在中国,在我们的行业,很多时候我们还是美工。用户体验有很多理论,不同行业整合到交互设计的用户体验,在行业里面不同,学校的理解可能也不太一样,甚至有部分行业可能UI设计、产品设计、服务设计、游戏设计也算一部分。整个行业在变,所以教育、培训也需要按照行业的变动做一些调整。
跟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吧。2001年到2003年的时候,我回去美国念书,当时已经工作一段时间了,要找支持者开公司其实也不难,问题是在行业里面,大家问一个问题说:你怎么能够持续吸引你的客户回来使用你的产品?当时我理解的是一些客户要怎么去招揽注册的用户,他是送礼物的。我还记得当时有一个客户,他的产品是女性网站,你过来注册就给你一块SK的面膜,但是我来注册又如何呢,你这个网站和产品是否能满足我的需要?我是否能重复回来?
所以,我回去念设计,在学校里我们会讨论什么是交互设计,当时我就觉得好奇怪,我们不是已经有这个课程,在行业里面不是已经有这个岗位了么,为什么我们还在讨论?当时的老师告诉我们,你们出去就是行业的先锋者,当时其实我完全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不就是找个工作吗,但是当我工作以后开始去找第一份工作,我就发现原来行业还没有为我们准备好,我们在学校学了很多的理论,其实跟行业的架构没有磨合好,所以作为一个交互设计师,在行业里面我的身份和地位模糊不清,很多设计师在行业里面的成长其实有很多瓶颈或者是很多困惑,也是刚才调研的报告跟数据里面反映出来的。
刚才也提到了,在师资教育这块可能还是跟行业的需求有一个比较大的空缺,所以其实以前在行业里边,管理了很多交互设计师,要不就是工业设计转过来的比较前期的一批,要不就是他们设计师自学看了一些书从行业里面积累一些经验,只是到最近这几年有辛老师开了课程,在交互设计这个行业有专门去学这一块的学生来到我们公司工作。所以很多时候,其实设计师在行业里边他们有很大的困惑,我是用什么流程、我是用什么方法论,我在公司里边常常跟年轻设计师说流程和方法论是死的,重点是怎么去落地,而且方法论和流程只是按照你公司的产品、你公司团队的需要等等做一些调整。可能Useful,Usable and Desirable这个可能大家也听过了。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另外一个话题,作为设计师,我们了解我们的工具吗?刚才提到很多现在在行业里面的设计师,可能他们都是自学的,只是他们可能自己看了几本书开始在公司里面、行业里面工作,超过一半是设计师三年以下的工作经验,如果周边比他年长的老板和管理者都不是这个行业的,他这三年内学到的其实还是挺有限的,甚至还有一些挑战是说在国内,如果我们看一些翻译的设计书,如果翻译人员对师资不太了解,他们的理解可能还是会犯错的,甚至以前看过一些中文翻译的书,我会假想如果我是只看这些书,然后我在行业里面工作,很多的工作方法和理论我还是不太理解的。
跟大家分享一下,可能在微软和Facebook的流程中,大家想过有什么区别吗?微软是一家软件的公司,这个是微软几年前他们一些新的办公室装修是这样的,我还没去微软工作的时候,当年我的领导跟我说,你一定要过来看看我们,当时我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过去,后来我才知道,其实微软的文化是一个员工一个办公室的,为什么?因为他们以前大部分都是工程师,他们希望安静在房间里面工作,但是当你去做互联网产品的时候,或者只是现在我们在行业的发展,只是我们要不同的行业背景的团队彼此的合作,如果我们每个人还是在这个办公室里面,只是你交流好了。所以后来其实是把办公室都改变了,变成是玻璃的门,房间也小一点点,在外面可能有更多一些的合作开小会的空间,这个是Facebook办公室的照片,可能产品经理都在坐在这边,用户调研和设计师坐在一起,这样的环境和刚才的环境你觉得磨合、交流沟通哪个工作环境会更好一点点?这就不需要我多说了吧。传统行业跟互联网行业的差别、流程、工作方式还是很不一样的。
腾讯和创业公司的文化又是什么样的呢?创业公司我先讲一下,传统十多年前创业公司都是这种,可能在车库里面没有装修那么好的地方,小的团队整个年轻人都去开公司。这是现在很多孵化的地方,这是台湾的孵化中心,现在中国国内企事业有很多这样孵化的,现在的装修都是很高大上的,连我都觉得很好,这个装修很美,我想过来工作。很多时候在行业里面其实我都会提醒同学,只是他们的流程和工具都还是要选一个最合适的工作方式落地,没有最好的工具、没有最好的流程,只有合适的。
大家可能也在互联网里面看到过这个图,这是讲文化的差异。我想跟大家讲一下,在设计里面文化的差异在哪里?我刚才去腾讯的时候,他们就邀请我,Amy你作为一个设计专家,你来到我们公司,我们去腾讯大讲堂讲一些课吧,我说好,但是我说我不是太了解,可能现在还不太了解国内的情况是什么样。我就觉得要不先等一下,他说不用等,你去吧,我说好吧,我该按照我的理解做了一些分享。当时我的分享,我看到很多同学,他们当中的一些细节我觉得都还没有到我心目中应该要有的水平,所以我就怀疑他们是否对一些理念、一些流程或者是一些方法论没有听过,所以当时我在大讲堂里面讲的时候,大家可能现在有一些都听过的,就是刚才说的一些理论。
我分享后过了一段时间,一些比较熟的下属就开始跟我讲,Amy你知道吗,你在大讲堂讲的课,我们都觉得水分很高。其实是这样的,现在这个年代,信息发展很快,我们每天接受的信息不少,很多的理念、理论我们都听了很多,但是我们理解的深度或者我们的理解和外国人的理解不一定一致。我刚开始来中国开会,我问他要不我们去理顺一些用户体验的问题,现在我们有什么问题要解决?在设计公司的时候,是先定义问题、怎么定义问题,在设计里面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我跟团队讲,要不我们说说有什么问题,很多人可能跟我讲其实没什么问题。但是当我跟着他们去讲,我说要不我们谈一谈用户的需求吧,然后他们就开始跟我讲这个怎么去改。
后来我才发现问题这个词在中国人当中有一个潜意识,就是默认觉得我们没做好是有问题的,所以反过来我希望从他们的口中理解产品的挑战是在哪里,反过来觉得没有问题,不愿意很开放地讲这些问题,导致在我这些管理中可能有文化的差异等等,在经验里面导致我思考,自己去把这些设计的理论直接翻译过来,可能理解还是会有一些挑战和误解的。在平常我的管理工作当中,我不想跟他们去讲很多大理论,而是在一些细节,甚至一些工具和细节,从里面怎么去落地,希望帮助他们去理解这些工具。
很多时候有一个误解,一开始做一个项目我们做一些调研吧,但是我们有经验的人都知道调研不一定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有一个理论是说用户想的、用户讲的和用户做的其实还是有一些误差,找中间的区域我们也要看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才去决定我们用什么调研的方法。很多时候,现在很多产品在行业里面做一个调研,但是这个调研的结果最终是否能够落地到产品里面,这个其实也是不清晰的。现在我们都会跟他们讲,要他们先整理,我们调研的同学先帮他们去梳理一下他们的问题,应该用什么样的调研方法来去做,然后希望能够让他们去把调研的结果落地,而不单只是做一些简单的调研。
再讲另外一个,我觉得是一个小的误解和误差。一些团队可能每隔一段时间,一两个月就头脑风暴一次,“头脑风暴”这个词说实话用得很泛,比如说两个朋友去谈一下也叫头脑风暴,开一个大会有好几十人,把这些idea梳理也是头脑风暴。这些用词的定义其实在不同行业、不同公司还是不太一样,包括我去做头脑风暴,可能觉得是每一个idea很重要,但是我用一些头脑风暴的方法,问题的类别是比较重要的。
往往当你头脑风暴的时候,没有考虑到这个技术的挑战其实是落地的各种困难,可能我回去把这个头脑风暴做完之后有很多不同的问题,我每一个都去尝试落地,这个不行就擦掉,这个也不行、这个也不行,这些想法都不能落地的时候,我是不是就要重新做头脑风暴了?这是很花力气的,而且效率也不高,重点是说,很多时候当我们去做头脑风暴的时候,我们知道整体方向要解决什么问题,当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的时候,也不去重新再做头脑风暴还是会有很多新的想法。
用户画像和用户场景也是这样一个很常见的工具,就是遇到基础的工具在落地的时候,同学们会遇到很大的问题,时间有限我就不多讲了,我很快的过一下。之前在空间里面,我有一段时间是在管理QQ空间的设计团队,有一个同学我跟他每周联系一次给他一些方向,大概是我发现他给我做的用户场景的描述其实都不太满足我的要求,要不这个就太虚,要不就太复杂、太啰嗦。后来我觉得这个和我的用户场景是达不到我的要求,后来我就找了一天,在他旁边坐了两三个小时跟他从头到尾说一遍,从此之后,基本上他说的用户场景没有犯什么大错,都是按照我这个方向来去做的,其实我觉得很多时候,而且这是后来我的同学给我重新梳理他的不同版本,其实他是做了四五版,只是还没有在技术上面,去描述用户场景还没有达到心目中的要求。
但是我刚来中国工作的时候,我跟他们讲这个梳理其实没有到位,我作为一个空降的总监,他们听不懂我说什么的,所以一定要用时间去研究和解释才知道这些工具的使用的不同,甚至还有很多交互稿的使用,还有一些工具的使用,其实还是有很多的不同。当设计师去做Demo的时候,如果做应用,我们是比较鼓励的。时间有限我就很快速地跳过,我为什么想跟大家分享我这个专业的发展的路,主要是有一个点跟大家分享,我在香港雅虎工作的时候,我是第一名在亚洲招聘编制,所以我当时在香港雅虎的工作非常非常困难,为什么?甚至有产品经理说:Amy,其实你流程都很好,但是可能香港的情况不一样,要不你还是回美国吧。当我第一次刚刚来深圳工作的时候,还有很多团队的产品经理跟我说:Amy,可能你在海外很有经验,但是你对国内的情况不了解,其实我们国内不是这样做的。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理念,我当时在雅虎其中一个项目是做雅虎网页的改版,我们内部会分享和分析为什么中国的雅虎首页跟香港的、跟台湾的是不一致的呢?当时的网络速度还是比较慢,所以其实可能翻页的文案比较多、翻页的速度比较慢,所以相对来讲,国人对文字的处理还是比较容易,相对来讲香港人没有什么文化,看长篇大论觉得很痛苦,所以其实在国内的网页文字、文案相对来讲比较多,这对国内的用户是非常非常合适的,所以其实导致设计上面有些不同。
但是手机现在iPhone会不合适中国人吗?不会,大家都很喜欢用iPhone,所以有时候设计好和不好不单是理念的问题,也是跟整个时间点和市场的环境有配合的,现在国内设计师其实希望,为什么很多设计师在工作当中遇到很多挑战和困难,其中整个大环境还没有准备好,当年我在雅虎我作为第一个亚洲设计师,其实在我老板的支持下,我把设计的流程合作模型的关系跟团队重新再梳理的,所以,关于现在国内设计师对话语权的投诉,其实我想鼓励大家多思考一下,我们怎么去提升设计力量,让工作的合作伙伴多了解我们的工作,从而让我们的行业从内部重新规划一下,谢谢大家。
目标听众
· 有志于体验设计的设计师
· 产品经理及用户研究人员
· 企业管理者、创业者及投资者
· 设计爱好者和设计学生
关于[设计教育再设计]系列国际会议
该会议由无锡市人民政府、江南大学主办,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无锡市工业设计协会承办。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体验设计专业委员会(IXDC)等13家单位协办。共五届。
· 2012年:“范畴、方法、价值观”针对设计学科成为一级学科的背景,反思了设计学学科研究对象、实践方法和判断准则的定位问题;
· 2013年:“新领域、新问题、新对策”更多地从实践的角度探讨了设计思维在包括健康、服务设计、公共事务管理等诸多新兴领域的应用拓展,以及设计咨询服务自身的转型升级问题;
· 2014年:“哲学概念”明确地提出了哲学方法在理解设计领域复杂现象中可以发挥的抽象和理论构建作用。
· 2015年:“新现象基础:体验、策略、健康”围绕企业用户体验、战略策略、健康医疗等新兴共同话题或实践领域,用经验分享和学术抽象两种手段和现象学的方法,在探讨设计实践和设计教育新的理念和方法的同时,尝试将现象学的方法运用到实践升级和教育转型当中。
· 2016年:“精心设计的教育:经历、能力和理想”既是系列会议的收官之作,也是把会议从“设计教育”引向另一个主题的承上启下之作。
免费
0人打赏
机构简介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前身为无锡轻工业学院造型系,始建于1960年。为中国现代设计教育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和全国最早成立设计艺术学科的高校之一,是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主要发源地、中国设计教育改革的先导和示范学院。
经过长期实践积累,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形成了优良的学术传统与平实求是的学风,注重艺术与科学的结合,追踪设计学科的国际前沿动态,注重跨学科的跨文化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建构起“交叉、融合”为鲜明特色的教学研究型的设计教育体系,形成以“工业设计”为核心、多个相关设计专业领域为支撑、鲜明特色的“大设计”教学和研究格局。培养了大批优秀设计人才和技术与学术骨干,为国家经济和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