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为什么大家都愿意被骗?说说红点奖——童慧明教授

2018-04-20 13:39:47 阅读 232921 本文来源:求是哥 求是设计会
分享至:

20180420105358035.jpg

红点奖,源于德国,是与IF设计奖齐名的一个工业设计大奖,是世界上知名设计竞赛中最大最有影响的竞赛之一。【求是人物】栏目邀请了广州美术学院童慧明教授来就设计圈内热议的“红点奖事件”,以及童慧明教授是如何看待奖项应该保持公益性还是走商业化路线等问题进行访谈。


以下为访谈内容,内容主要观点未作修改,格式和文字上有作细节调整!

1.【求是哥】:有些人认为奖项应该保持公益的,才能确保公平;也有人认为奖项只有走商业化路线,才能在经济和财务上保持可持续发展。对于一个设计奖项,是保持纯正的公益性?还是进行商业化操作?您怎么看?

【童慧明】:对于一个奖项,我们不能仅从它是公益性还是商业性角度评判优劣,要全面了解英美、日、德等国的设计奖项,我们需要简单地了解这些国家的历史和当时的背景。英国是最早一个政府出台扶持设计相关政策的国家,主要是出于二战后国家发展与产业振兴的需要。日本也是一样,二战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政府为了推动工业复兴,日本通产省于1957年设立了G-mark设计奖,通过一套严格的评定标准鼓励企业和设计师设计生产出优良的产品。后来随着日本设计的发展进步,G-mark奖由日本工业设计促进组织来负责,政府机构逐渐退出,虽然还有少部分的资金扶持。而美国和德国则不同,两国的设计奖(红点、IF、IDEA)一开始就是社会性和商业性的,并没有象日本那样由政府来支持,这跟国家的制度有关系。德国的红点和IF奖的设立时间都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美国商业周刊设立于1979年的IDEA(全称为美国工业设计优秀奖)由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负责评审,与红点、IF、IDEA一样,成为世界知名的国际性奖项。这些设计奖在设立之初都有其历史使命,但是当设计已经融入这些国家的各行各业并被社会广泛认可的时候,政府就并不需要过多的介入,这也是为什么日本政府机构逐步退出G-mark奖,交由日本工业设计促进组织来负责的原因。


2.【求是哥】:纵观全球,德国、日本、美国等设计强国都有世界知名的国际性设计奖项。那么,您能谈谈一个国家的设计发展与设计奖项的关系吗?或者说,您认为设计一个设计奖项的终极意义是什么?对设计师、企业、行业甚至国家各个层面而言。

【童慧明】:对于中国,在产业升级、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为了推动和加强企业和社会对设计的关注度,应用设计这一手段去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设立一个权威的设计奖项,需要政府在初期的扶持,后期可以考虑逐步退出。设计奖项要被社会所广泛接受和认可,奖项的影响力和权威性至关重要,而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形成,需要良好的公信力、透明度以及严格的评审机制。学生的概念设计和企业已经投产上市的产品,都可以通过参赛和获奖来得到认可,这就是一个权威设计奖项的作用和价值。与奖项的公益性与商业性无关。某种程度上来讲,参赛者的设计师及企业和设计奖项之间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双赢关系。


3.【求是哥】:清华大学柳冠中教授关于德国红点奖的议论在设计界引发热议,就这一现象本身,您怎么看?

【童慧明】:柳老师的观点在中国的设计界引发热议,是一件好事,能够让大家更全面深入的思考奖项这一问题,包括为什么那么多的免费参赛的中国奖项不如收费的红点等国外的奖项更受中国设计师与企业追捧。

 

4.【求是哥】:您曾担任国内知名设计学院的院长,对于近些年国内的设计类学生参与红点、IF等全球性设计类奖项的数量逐年增长,您怎么看?会鼓励吗?或是说怎么处理学生的这种参赛热情!

【童慧明】:广州美院工业设计学院主动参评国际设计奖项,始于2010年左右。2011年,我们学院组织老师团队去台北科技大学访问交流,关注并了解了台北科技大学的设计教学以及他们对于设计奖的态度和观点,印象深刻。其实许多国际性的权威奖项的评审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体现出一定的前沿性和趋势。我们在教学中融入设计奖项,并不把获奖作为目标,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参与比赛这一过程,老师利用奖项中的一些标准和趋势去引导学生思考,使他们关注趋势。同时在学生创意和创新过程中,应用一定思维方法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了,获得行业认可的权威性奖项的学生,肯定是有利于就业的。另一个方面来讲,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性的。我们认为应该让优秀的学生尽早展露头角,加快成长,参赛及获奖是一种方式。

 

5. 【求是哥】:近些年,中国设计的进步,有目共睹,尤其是大量企业通过设计的力量转型成功,甚至进入了国际市场,参与了全球市场的角逐。这些企业中,有小米、华为等大企业,也有大量的中小企业,他们都曾参与并获得过红点、IF、IDEA、G-MARK等国际设计奖项,您认为这些企业的成功与获得这些知名奖项有联系吗?

【童慧明】:这个问题又说到设计奖项本身上来了,以我作为G-mark奖评委的观察来说,一个奖项保持其自身的专业性和严谨性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国内许多奖项所欠缺的。许多国内设计奖项由于各种“你懂得”的原因,随意更改评审时间、流程等情况屡见不鲜,导致其在设计师与企业中的影响力提升缓慢。公信力始终是做强设计奖项的前提。国内企业主动(花钱)参与国际设计奖项,这一现象还会有很长一个过程。对于一个奖项,我们称之为国内或国外,那是因为我们国内的奖项与国外有差距,这是现实问题。就象产品一样,如果我们的产品真正达到了国际竞争力,我们才不会去考虑国内国外的问题。获得红点等国外奖项,对于许多企业来讲,是对企业产品的一种认可,有利于他们进入国际市场竞争,这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对品牌知名度并不高的企业来讲。

 

6. 【求是哥】:近20年来,随着中国设计行业的发展,设计奖项也是遍地开花,国家层面,以及各省市,甚至是许多县都设立了自己的设计类奖项。目前,国内设计行业的“举国上下,遍地设奖”的现状,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童慧明】:我想这一现象,某种程度上来讲,是由于我们的社会即国情所造成的。当中央政府开始推动设计发展,各地方政府就会跟进。其实,各省市及地方应该考虑自身的情况,避免出现无意义的千篇一律。比如有一些内陆省份或农业大省,不一定要学工业发达的沿海省份,比如思考一下设计推动农业发展等等。同时,也并不是所有的奖项一上来就要做成国际奖项,如广东的“省长杯”,我一直认为要坚持初心,就是努力做成一个立足于珠三角的地方性奖项,目的就是助推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就像德国巴伐利亚州自己的设计中心奖,只评审当地的产品,全是优秀的德国品牌与设计。

 

7. 【求是哥】:同时,许多地方政府出台的各类扶持设计行业、企业发展的政策中,都非常重视对获得各类设计奖项的奖励和补贴,尤其是国际性的红点、IF、IDEA等。对这一问题,您怎么看?

【童慧明】:把对企业或个人获奖的奖励进行指标化,是典型的行政思维。对设计的专业性了解不多的政府部门及相关机构来说,多数都会采用量化指标的方式评价当地的设计发展程度,获得红点奖、IF 奖数量的多少自然会成为一个“硬指标”。当然,这也是评价企业和设计师个人设计能力的一种方式。政府的初衷没有错,只是方式方法有所欠缺。

如果仔细观察,大家会发现这样的现象:相比大型的跨国企业,高校、设计公司、独立设计师、中小型企业更看重通过获设计奖这一方式来得到社会认可,提升自己的品牌影响力。但像苹果、宝马、奥迪、耐克、索尼这样的世界巨头企业,虽有参评各类奖项,却并不象中小型企业那样来大力宣传自己的获奖。因为它们本身的品牌知名度(也可以说是品牌价值)远远大于红点等设计奖项的价值,设计早已成为这些企业的DNA。


【简介】童慧明,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教育部工业设计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评审委员会主席,日本G-Mark奖评审委员。近40年从事工业设计实践,设计驱动型品牌(BDD)理念创始人。大家可以关注童教授的设计驱动型品牌研究的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大同

认可我的创作,就鼓励一下吧

0人打赏
分享至:

联系客服

故障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