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未来城市——2022北京国际设计周城市设计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2022-12-12 01:35:54
阅读 146414
本文来源:美啊教育
北京国际设计周自2009年创办以来,10多年来持续关注城市设计主题。2022年12月10日, “科技赋能未来城市——2022北京国际设计周设计之旅开幕及城市设计高峰论坛”在美啊(meia.me)直播平台成功举办,并引起了广泛关注。
颠覆性技术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而这些影响也将最终投影到城市设计中。新技术发展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改变,共同推动着传统城市空间的转型,驱动着未来城市结构和功能空间的变化。2022北京国际设计周城市设计高峰论坛,以“科技赋能未来城市”为主题,邀请学界专家、城市规划建设专家、高科技企业家等共同聚集在论坛平台,分享各自的研究与实践心得。
本次高峰论坛邀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聘副教授、北京城市实验室(Beijing City Lab)创建人龙瀛担任学术召集人。北京城市实验室致力于采用跨学科的方法量化城市系统,为城市规划和治理提出新的技术方法和见解,并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城市科学。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聘副教授、北京城市实验室创建人龙瀛发表演讲龙瀛以学术召集人和同主题展览策展人身份,向大家系统阐述了科技赋能未来城市的主题、展览的主体思路、核心板块、重点案例等。龙瀛认为,“新兴技术-居民个体-城市空间”三者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彼此促进的耦合关系,展览旨在展现并探讨新兴技术与未来城市空间的发展演进关系。展览核心板块包含“未来城市居住场景”、“未来城市工作场景”、“未来城市交通场景”、“未来城市游憩场景”、“未来城市公共服务场景”、“未来城市智慧创造”六大核心模块。展览覆盖国际国内近40个代表性案例,智慧创造板块则展现百余个国际国内前沿案例。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甄峰演讲的主题是《“人-技术-空间”一体的未来城市探索》。甄峰认为,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智能技术应用加快,城市大脑、数字孪生城市成为未来城市的热门词汇。腾讯研究院副秘书长、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刘琼,是应用经济学博士,从事互联网产业趋势、前沿技术应用场景的研究等工作,在数字政府、智慧城市等领域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独到见解。这两年刘琼和团队一直在做未来城市WeCity的研究,并结合公司的基建项目在做科技应用的落地探索。她基于这些研究和探索,给大家分享了科技赋能城市的五大趋势和思考。腾讯研究院副秘书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琼发表演讲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委副总师、北京城市规划学会数字城市规划学委会主任专家张晓东,发表了主题演讲《智慧城市规划创新实践与体系构建探讨》。张晓东首先阐述了科技发展与城市规划建设的动态演进关系,对当前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数字空间三元融合的未来城市模式进行了趋势研判,提出智慧城市应以联合国可持续议程确定的城镇和住区发展目标为宗旨的规划发展理念与思路。其次,梳理了国际智慧城市规划建设案例和标准规范等进展,结合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开展的不同层次和方面的智慧城市规划创新案例,总结当前智慧城市规划实践面临的瓶颈和积极的经验。最后,按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及实施意见,探讨了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智慧城市规划体系构建的方向建议。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委副总师张晓东发表演讲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茅明睿,也是北京社区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城市实验室联合创始人。茅明睿的演讲从游戏与城市研究,元宇宙技术对社区参与、社区更新的价值和实践案例方面进行介绍。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茅明睿发表演讲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董事、研究员陈迎,长期从事前沿产业研究及城市落地策划工作。本次演讲的《科学中心城市的崛起》是同名著作出版后的最近研究成果,演讲围绕科学三大要素——科学装置、科学人才、科学配套,详细阐述科学如何赋能城市的经济发展。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董事、研究员陈迎发表演讲北京甲板智慧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李长霖,他本次演讲的主题是《科技赋能公共空间场景创新探索》。李长霖在演讲中,针对当前我国公共空间普遍存在的活力不足、服务水平低、管理成本高的问题,提出以“空间干预、场所营造与数字创新”的手法,营造运动场景、运营场景、管理场景三大解决方案,助力打造更健康的公共空间。居住区是城市居民生活福祉的最重要空间载体,社区建设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落脚点。我国进入城镇化发展中后期,城市建设进入精细化发展阶段,社区建设面临新的要求。从传统居住区规划到社区生活圈规划的范式转型成为大势所趋。在这样的过程中,如何整合智慧技术,推动完整社区和社区生活圈的复合式构建,是新时期人居环境革新的重要命题。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智慧城市业务负责人李昊发表主题演讲——“智慧人居,完整社区——未来居住区的实践探索”。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智慧城市业务负责人李昊发表演讲在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新兴技术与城市空间结合有望解决城市长期以来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源浪费等问题,促进城乡建设中双碳目标的达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博士后、助理研究员李文竹发表主题演讲,她通过系统性文献综述的方法,分别在城市居住、工作、交通、休闲四大功能空间介绍科技发展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活动最后,是一场主题为“智慧与温度|科技赋能的基层更新与治理”的沙龙。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设计所副所长赵幸担任沙龙主持人。赵幸表示,不久前《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发布,条例的编制经过专业部门的层层论证,也以万名代表下基层的方式,由主要领导带队收集基层社区、百姓意见,力求解决实际问题。条例的公布表明,首都发展已经逐渐驶入城市更新行动的深水区,我们会在其中面临更复杂的利益相关方和从策划到设计到实施乃至运营维护的更长链条,真正实现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和治理能效提升。我们也须用更创新的方法和更精细化的手段去切实解决城市新生命周期中面临的新问题。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设计所副所长赵幸正如条例中所说,“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技术开展城市更新工作”,依托智慧城市信息化手段,“提供征集城市更新需求、畅通社会公众意愿表达渠道的功能”。为了支撑城市更新行动的落地,条例也提出要实施责任规划师参与制度,指导规划实施,发挥技术咨询服务、公众意见征集等作用,作为独立第三方人员,对城市更新项目研提意见,协助监督项目实施。“智慧与温度|科技赋能的基层更新与治理”的主题沙龙,强调基层这个关键词,是因为再好的技术,再先进的理念,都需要在基层事件中得到印证。希望和几位在智慧城市和基层城市更新与治理领域有不同视角和经验的嘉宾一起来探讨如何用智慧的手段去改变人本尺度的城市环境与生活体验,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想。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部副主任熊文教授分享了大栅栏街道责任规划师智慧更新实践,介绍了人本街道实验室成立以来人本观测、公众参与、智慧街道设计等探索,分析了现有部分智慧城市实践以技术而非需求为导向的不足,从安全防灾、居住环境、慢行交通、业态更新等方面提出了历史街区复兴与民生治理的大数据需求,指出街区更新中应关注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通过科技赋能助力有温度的城市更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博士后、助理研究员李文竹,进一步聚焦于城市公共空间,从创造实践视角展现此方面国际国内的前沿案例,探讨智慧化公共空间设计对周边区域起到的作用,包括美化环境形象、增强互动参与、保障健康安全、提供便民服务、优化交通出行以及绿色能源生态等。她分享了做出主动适应科技进步的空间规划设计而非被动顺应科技发展的观点,认为应该使科技进步真正赋能未来城市空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博士后、助理研究员李文竹海淀区海淀街道全职责任规划师付斯曼分享了海淀街道创新城市更新工作机制。建立多方向专家库,对街道“32+1”街区统筹资源空间,形成城市更新项目库。建立“海淀之海”城市更新特色品牌,打造“海街”城市共享客厅,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给城市加点美,让科技和艺术装点居民生活。以展翅飞翔作为中关村地下环廊上盖的设计主题,凸显中关村西区创新策源地、高新企业孵化器的“双功能”。以“墙上博物展览馆”作为主要设计理念,对年久失修,墙面破损开裂的海淀路社区北围墙进行更新改造,举办各类展览展示,丰富街区文化内涵。以科技蓝、海淀蓝为主色调,谋划对海淀南路北社区沿街公共空间改造,打造生态绿色、智慧赋能的高品质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