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国际体验设计大会上,网易资深用户研究员韩晓燕女士接受了我们的专访。采访中,韩晓燕围绕用户研究的价值、内容、方法和评价,对用研的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此外,她也谈到了用研与设计等其他岗位协作的重要性,尤其是设计师,她认为如果设计师能学会抛开预设,完全可以胜任用研工作,并且效率可能会更高。因此,她也为有兴趣于用研的设计师们指出了如何抛开预设的方法,并且推荐设计师们可以如何进一步的去学习。
这个访谈有哪些干货
· 全方位了解用研究竟需要做些什么
· 了解用研在实际工作中该如何应用
· 学习用研如何与相关职能部门相结合
· 设计师要做好用研应提升哪些能力
访谈图文实录
· 用户研究的价值
用研主要还是去解决一个“为什么”的问题,价值在于洞察这一块,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大数据现在是一个热点,然后数据来驱动决策在企业里会越来越普及,但是这种情况下,有些观点就会觉得说我用数据行了,可以完全用数据驱动。其实不是这样的,就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了是什么以后,就还得去解决为什么这个问题,那解决为什么就是一个研究,用户研究就是去解决为什么。
知道为什么,它的价值在于了解了背后的一个原理之后,在想问题、做决策的时候,你是可以推理的,是不是我比当下的状态可以再往前走一步,这就是很重要的一个价值。光看数据就是“现在是什么”,这一点是解决不了的,只能通过研究,做研究的时候就是一直要带着这样一个目的去做:我觉得是要解决为什么,并且能把为什么这个东西用到后面业务上要解决的问题。
· 用户研究的内容
用户研究的话,前几年我们讲的比较多的是用户体验,去研究一个东西怎样让用户用的时候体验非常好。用户体验这个事情之所以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了解心理学背景的人可能会知道,人的认知会有很多特点,比较经典的假设:两根线段,它本身是一样长的,但是你给他加上不同的箭头,视觉上看上去差别就很大,加收缩箭头的那个你会觉得更短,加扩张箭头会觉得更长,但其实客观来讲的话它们长度完全一样。基于人的这一些认知特点,我们就需要去做调研,并且做相应的一些设计,然后让用户能用得更爽、用得更好,更快地达成他的使用产品的目标。
刚才讲的是认知这一块,还有比如说群体,特别是做内容型的产品,群体的话它有一些自己那个群体的动力学规则。说得学术一点可以讲动力学规则,说得直白一点有一本书叫《乌合之众》,就是当一群人在一起的时候事情就不一样了,中间有一个意见领袖的话,可能所有人的观点都被他带着跑,也有可能会出现社会责任分散。比如说,有一个人他呼救的时候,你在旁边看到了,你可能会愿意去帮他,但是有50个人的时候,其他49个人都没有去帮他,那你可能也不太想去帮他,你觉得为什么那么多人都不去,就责任分散了。所以说,基于人的认知以及群体的一些特点,这些都造成了就是说我们不能完全靠数字、理性这一套,我们应该照顾人的情感、人的需求、人的特点,然后使产品做得更加有价值,就更加能够帮助我们的用户达成目标,这是很重要的一个事情,也就是做研究的价值所在。
现在用户研究我认为是有一些变化,因为以前我们就关注用户,关注用户体验,但是现在在国家大的政策下,“互联网+”这样一些政策下面,我们的用户和客户或者说是消费者,概念就逐渐统一了,研究用户的时候,不光关注他的体验,还要关注我的产品目标。我的用户也是我的消费者,怎么样在合理的情况下,我既能帮我的客户达成他的目的,又能够让企业有一定的收入,或者说企业能够生存下去,达成商业目标,那这个之间的平衡,很多时候要基于原图,就是对客户、用户的了解,最终你会出来一个适合自己企业和产品的策略。
· 用户研究的方法
其实用研的方法特别的多,各种各样的方法,还有小伙伴提过为什么用研要用那么多工具、那么多方法?其实背后本质上来讲就两大类:一类是定性的研究方法,一类是定量的研究方法,理解和记忆也都挺容易的,就是定性定量。定性又可以分成很多,比如说去访谈去观察,然后交给小组,这些都是定性的方法;那定量的话,问卷调查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定量的方法,还有现在得益于数据的发展,我们会去分析用户的行为,去做一些数据的挖掘,甚至去做一些建模的工作,这些都是定量的方法。
真正的工作当中,我们还会考虑一点,就是怎么样把定性的方法跟定量的方法结合起来。因为光做定性的话,你了解到的是一个信息的深度,里面挖的比较深,但是在需要做定量决策的时候会发现,很难支持你的定量决策;定量一般来讲就是数据量比较大,然后有一个比例,但是你不知道深度的一些信息,所以这两者结合的话,我们一般是考虑辅助地做。这个项目如果是定性为主的,就在定性基础上尽量有一些定量的数据来支撑定性结果,如果是偏定量的方法,也会考虑一些关键的点,要去了解深度的信息,做一些辅助的定性调研的事情。这样两个结合起来,我们在用这些结果的时候就能更加好地支撑一个决策。
如果是刚入门的小伙伴的话,我觉得可以先从比较基本的方法开始做起,先把基本方法掌握了、了解透了,再考虑一些相对比较艺术的,比如说怎么结合啊,怎么权重啊这些事情。基础最最重要的就是做好,比如说可能性测试怎么样做好、做通、做精,用户访谈怎么样去做精?怎么样积累一些经验,你的小组怎么样去控制场面,怎么样挖到信息?问卷的话,问卷如何抽样、问卷的题目怎样设置效果更好,怎么样去排除一些干扰的数据,那这些都是可以去深入探讨和研究的。把这些基本的做好以后,我觉得往高阶走的话就是怎么样和方法的结合。
· 用户研究的评价
对于用研来讲,有时候结果评判确实是会存在一些有争议的地方。用研的产出不像设计师那么直观,用研产出一个直观的了解就是产出报告,但我们其实更看重的是交流和沟通的过程,报告只是一个成文的东西,我们更关注的是在陈述信息的时候,在跟我们的相关业务方同事沟通的时候,大家碰撞出来一些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最终落地了一些什么建议,这些才是很关键的东西。报告是一个信息的传递,是一个存档,有些分析报告如果不配上相关人员的讲解的话,那它是不完整的,如果你只是部分地引用了这份报告的结果可能会有一些误导,落地要有价值的话就要把沟通过程做好。
· 用研与设计师的协作
最典型的就是跟设计师的一些配合。我们跟交互设计师打交道比较多,典型的项目就是像可用性测试这种。设计师会提前告诉我们,大概什么时候到哪一个节点的产出需要做一个可用性测试、做个用户测试,然后什么节点之前要完成,这个产品什么时候要上线,他会把一些关键的时间和信息告诉我们,然后在成品出来前,我们已经在开始想方案了,初步的一些方案,比如这次测试的目标用户是谁,是不是要提前招募,提前工作准备好以后,就是等设计师把他的产出交付给我们,马上就能进行用户测试了。
然后测的过程当中,我们会尽量把设计师拉过来,让他现场来观摩。观摩完了用户一走,我们跟设计师就开始讨论了,就刚才发现的问题互相讨论、分析,然后决定怎么改。有的时候会把产品经理叫过来,或者把前端的同事叫过来,马上就开始沟通了,这个东西要怎样改,谁来负责跟进,什么时候搞定,沟通完了以后那有可能就是一轮迭代做完了,然后下一名用户测试的时候,我们就开始下一个迭代的环节。
这样等到所有的项目、所有的用户都测完后,就基本上能马上改的问题我们都已经改完了。然后有些在这个时间节点里面改不了的,我们也会有一个初步的达成一致的共识,就是说这些东西排期排到哪个阶段改,谁来跟进这个事情,或者说有些问题各种原因暂时不改,这样一个项目做完以后报告已经不是很重要了,我们整个协作过程就一起把事情做好了,这是和设计师的一种情况。
其他情况呢,我们配合比较多的是产品以及数据的同学。产品更多的是他们会有一些要印证的Idea跟我们沟通,我们能现场回答的,是把之前积累的用户情况拿出来给他,如果我们也回答不了的,我们会通过用户这个方面了解到信息,然后给到产品一些有价值的输入。这个过程产品也会多多少少地参与,一线地跟着我们一起去接触用户,所以出来的一些洞察并不仅仅是用研的发现,而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发现,这样的话效率高,效果比较好。
然后跟数据同学配合,是因为数据同学有他们擅长的地方,他们对数据库结构也好、数据的规则也好,后面统计的一些标准也好,都比较了解,而且他们做数据相关的工作效率比我们高,毕竟术业有专攻。有一些调研话题,他们做他们擅长的那一部分,我们做我们擅长的那一部分,最后大家一起产出一个调研结果。数据的同学真的帮了我们很多忙,自己的产品数据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信息来源,当然我们也会去找一些别的信息来源,像用户这一块也是一个信息来源,竞争对手也是一个信息来源,行业的一些动态也都是一些信息来源,我们就是从不同的信息来源里面把它综合起来,然后产出一个对我们的产品有用的东西。
· 设计师做调研
可以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我觉得是比较容易聊的,第二个层次可能比较意识或者说比较辩证。对于设计同学来讲,做一些定性的研究还是比较容易上手的,像测试相对来说是最容易的,因为设计师自己做测试的话,好处在于他对自己要验证的东西非常地清楚,非常了解这次做用户测试的目的是哪些,这个他是有优势的。那反面来讲,不好的一点是设计师如果对自己的东西代入感太强的话,他可能会带着自己的偏差去引导用户,这种情况下设计师要特别注意跳出自己的位置,以一个比较中立的态度来对待用户测试和用户调研这件事情,总的来说就是个人的代入感不要太强。
碰到用户的反馈跟你想得不一样的时候,你要能够有同理心,要能够站在用户的角度来看问题,而不是说这个方案我设计了一个星期了就是好,用户给我提建议的时候,就会觉得心理上特别过不去,这样的话其实是会影响判断的,注意这一点的话,我觉得设计师自己来做一些用户研究完全没问题。而且我了解到有些设计,他们在专业培训里面也有一些方法上的教学,我记得有些学校对设计师的培训也有一些调研方法的培训,像用户访谈这些。
设计师只要带着比较中立、客观的态度去做,还是可以做这些项目的,而且设计师转化效率会更高一点,因为每个环节他都自己心里清楚。如果有时间的话,我还是很推崇要多去接触用户,即使你在上下班的路上去观察其实也是一种调研,也能发现很多信息。观察法在市场调研里还是很经典的一种方法,我觉得在用户研究里面也可以部分地引用这些方法。
· 设计师如何控制情绪
首先你要有这个意识,意识到人还是会带有一定的情绪、带有一定的立场去看问题、去解决问题。这方面我想推荐一本书,一个心理学家写的 《思考:快与慢》,讲了人的两套思考系统:一套是直觉,完全是直觉和情绪驱动的;另外一套就是分析、逻辑和理性。人的这两套系统会根据情况来启动、应用,如果你经常是跟着直觉走的话,会有很多思维的漏洞和盲点。如果设计师自己能意识到,人是会有一定的漏洞和盲点的,那他就更能够以一种比较中立的态度去看问题,也能够实时提醒自己应该多跳到用户的角度来想一下问题。
· 推荐书目
我关注心理学方面比较多,个人理解,心理学其实不是大家说的什么鸡汤、算命,其实它很关注研究人的判断、认知、思维这一块。有很多好的书,我近期看的一本叫《学会提问》,它就讲别人说的话、发布的新闻或文字,一般来讲很难做到完全都是逻辑非常非常严密的,你怎么样自己去思考别人给你的东西,然后去提出问题,你能提出好的问题的话,一般就能引发比较高质量的讨论,他觉得提问题是一种能力。
像这种书多看一下的话,可以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发现自己的一些思维上的漏洞。我记得业内有一句话是“数据像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即使大家数据是一样的,你这么说或者那么说,解读完全是不一样的。还有一个说法,很多时候你不需要说谎,你只要按照你的目的,片面地呈现信息,就能把人带到你想带的方向,听起来有点玄或者说有点可怕,但是事实当中会存在一定这样的情况。
这些都跟人的思维模式有关,除了像《学会提问》或者说一些逻辑类的书,甚至是哲学的书以外,也可以看看一些大众心理的书,对工作有帮助,对个人生活应该也有一些帮助。就像是心理学里面一个搞判断和决策的分支,这块看下来至少对炒股也有帮助,个人的经济可能会有改善。所以我觉得设计师既然是很关注用户的体验、用户的感受,想做出一些好的作品的话,这些方面是会比较有帮助的。
· 好的学习方式
我觉得最好的学习方式,还是要有一个修正的环节会比较好。从工作的角度来讲的话,用研同学一般就是产出一个报告,有一些建议,工作上算是结束了。但是我们部门内部的话达成了一个共识,要多去跟踪,这些建议最终有没有落地,落地以后效果怎么样?因为效果往往就是现实给你的一个反馈,可以根据现实反馈来做一些纠正,有了这样一个环节,你的判断后面会越来越准确,如果存在一些思维漏洞和盲点,这个环节应该也能帮你反馈,或者去总结、改正一些存在的问题。
如果从生活的角度来讲,我觉得也是一样的,有一个反馈和修正的环节,才能更快速地学习。
目标听众
· 有志于体验设计的设计师
· 产品经理及用户研究人员
· 企业管理者、创业者及投资者
· 设计爱好者和设计学生
0人打赏
机构简介
任职网易期间,担任杭州研究院产品发展部负责人、用户研究经理。主要负责部门的管理和建设,为杭研提供用户研究和战略分析职能支持。
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硕士,拥有十多年用户研究经验,从事过网易旗下社交产品、工具产品、教育产品、媒体产品、企业级产品等的调研工作,做过新热点探索类(医疗美容、共享经济等)调研工作。
这里拥有全球领先的用户体验创新知识。全网独家,更权威,更全面。
每一年,来自全球领先企业的专家、CEO们都给我们分享最成功的案例、方法与前瞻观点。帮助数以万计的从业者们解决产品、设计、运营、技术、管理等5大内容类别的困惑与瓶颈。在这里,你可以观看500+国际体验设计大会高清权威视频课程。
IXDC带你建立全球视野与能力,解决专业困惑与职场瓶颈,足不出户汲取让你成长的海量知识。联系在线客服:1882626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