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辛向阳:交互是微观的组织设计行为

2019-05-20 17:43:10 阅读 206747 本文来源:美啊教育
分享至:

本文系《设计》杂志就交互设计这个话题对辛向阳教授进行的专访。在本次专访中,辛向阳教授为读者分享了:交互设计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对交互设计、体验设计和服务设计三个概念的解读;交互设计与战略设计之间的关联等精彩内容。

最后,辛教授还为大家提出了有关书籍和文献阅读的建议,并分享了一些值得关注的设计领域资源平台。

· · · · · · ·

话题 1:交互设计在中国的发展

由于互联网产品从属性、生产过程、传播渠道、商业模式等方方面面和传统实体产品的本质差异,导致了传统设计工业或视觉传达等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很难为互联网产品或服务的研发提供直接支撑,从而也促使了互联网企业在交互设计领域的行业主导地位,尽管交互设计的理念和方法有更广泛的适用性。

您在香港理工大学成功创办了中国首个交互设计专业。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了解并投身到交互设计领域的?请您谈谈交互设计在中国兴起至今经历过的各个发展阶段。

XIN:我接触交互设计是 2000 年,2001 年夏天在鲁美、云艺、清华等地和内地的院校和企业交流过交互设计的理念,但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2007 年,我和 Sharon Poggenphol 教授一起在香港理工大学创建交互设计专业。09 年的时候,我策划和共同组织了第一届 ICID 交互设计国际大会的活动(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Interaction Design),会议是由卡内基梅隆、香港理工、清华大学三方联合主办。卡耐基梅隆大学是我的母校,也是世界上最早成立交互设计专业的学校;香港理工是我当时供职的大学,也是中国最早的交互设计硕士专业;清华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大学,那一段时间我正好也在清华大学做兼职教授。第一届会议之所以放在清华开,因为会议的目的是希望中国教育界和企业开始了解这个专业,为中国培养更多的交互设计人才,同时也为了理工大学的毕业生有更好的就业渠道。会议每两年一届,一共举办了三届(2009 清华、2011 香港理工、2013 西北工业大学),算是圆满完成了会议预定目标。

由于互联网产品从属性、生产过程、传播渠道、商业模式等方方面面和传统实体产品的本质差异,导致了传统设计工业或视觉传达等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很难为互联网产品或服务的研发提供直接支撑,从而也促使了互联网企业在交互设计领域的行业主导地位,尽管交互设计的理念和方法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后面会提及。2009 年,胡晓和张运彬先生在广州发起了交互设计读书会,2010 年读书会发展成为第一届 IXDC 大会,IXDC 大会每年举办一次,从“交互设计体验日”到““交互设计体验周”、“国际体验设计大会”,一路走来,对交互设计在中国的行业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本人一方面有幸协助胡晓、张运彬先生参与 IXDC 大会的策划和部分组织工作,另一方面也通过 IXDC 平台传递了自己在交互设计教育、理论体系建设和实践等方面所做的尝试。2004 年成立的 UPA China(可用性协会中国分会),后更名为UXPA(用户体验协会)对中国交互设计领域的贡献同样功不可没。尽管 UPA 或UXPA 从字面上没有交互设计,但 UPA 或 UXPA 关注的主要研究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受互联网行业的兴起影响较大,其活动的主要参加者也都和 IXDC 覆盖的人群有较高的重叠。

在学术界,香港理工大学在交互设计领域发展的早期影响较大,现在相当一批的院校都开设了交互设计方向,不过总体来说还是以学习行业经验和国外教育理念为主,这一点从 IXDC 和 UXPA 行业峰会上大专院校参与的层次和程度可见一斑。近年来,在一些综合性大学里,从设计工程或设计科学的角度,围绕可用性测试、交互技术乃至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逐渐形成了由自身条件、经验和行业背景支撑的自主理论体系的基础。


话题 2:交互设计、体验设计与服务设计

交互设计把行为作为设计对象,在很多的时候,效率和良好的用户体验是主要的设计原则;体验关注的是一段经历,一段有意义的经历往往不仅仅在于经历(事件)本身,还有经历者带入到事件里的过往经验基础、对经历的期许,以及事后的反思和故事的建构;服务往往是服务提供者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特长、物质或时间等资源实现被服务者的任务或体验目标,根据其定位的不同,或许会运用用户体验中的效率原则,也可能参考体验设计中的意义原则。

时下除了交互设计是设计界热词外,体验设计、服务设计也被广泛提及,三者还经常被穿插使用,那么这三者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联,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是否有所重叠?

XIN是的,交互设计、体验设计和服务设计相互之间有很多的交叉,首先,三者大多数时候都在关注非物质设计对象;其次,互联网产业和服务业的兴起是三者共同的行业背景;此外,由于缺乏完整的理论和教学体系,国内设计教育界尚未能系统地为行业培养这些新兴领域所需的人才。某种意义上,以上所述是交互、体验和服务设计概念常常被混用的外显原因;然而,不同领域,不管交叉重叠或各有侧重,都应该是在明确概念定义、研究范畴和研究语境的前提下,探讨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其过程就像硕士或博士论文写作中的概念解析,这也是任何有价值的学术探讨的前提基础。现在常见的交互、体验和服务设计概念被穿插使用的现象,不仅仅是理论体系尚未成熟的表现,而是缺乏对各自概念的解析。

过去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本人在这些新兴领域有过较多的学习、研究和实践经历,发表过以下主要学术观点:交互设计五要素、行为逻辑、从用户体验到体验设计、服务设计“附加价值-核心主题-效率-意义”定位理论等等。这些观点,未必成熟,但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它们一方面尝试定义和解读交互、体验和服务这些新兴的研究对象(what)、围绕其本质特征的设计方法(how)和决策依据(why),同时也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这些概念之间的关联性。交互设计把行为作为设计对象,在很多的时候,效率和良好的用户体验是主要的设计原则;体验关注的是一段经历,与交互设计中常常出现的“高效、流畅、易学、好用”等用户体验原则不一样,缺乏惊喜、没有意外很难成为一段经历,一段有意义的经历往往不仅仅在于经历(事件)本身,还有经历者带入到事件里的过往经验基础、对经历的期许,以及事后的反思和故事的建构;服务设计和交互或体验设计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在于,服务往往是服务提供者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特长、物质或时间等资源实现被服务者的任务或体验目标,根据其定位的不同,或许会运用用户体验中的效率原则,也可能参考体验设计中的意义原则。

2016 年,本人在广东工业大学做了题为“浮现的非物质设计对象普遍规律”的演讲,该演讲分析了不同新兴设计领域之间的共性。尽管决策内容和设计方法各有侧重点,但交互设计、体验设计和服务设计都是在特定场景下,围绕特定事件展开的针对非物质设计对象的策划过程。由于事件中时间维度的加入,设计不再在传统的二维或三维的空间中思考问题(有时候情感也常常被学者作为设计内容的一个维度,这里不做讨论)。事件进程中任务流程的策划,不管基于功利主义的效率原则还是偏重于意义塑造的情感体验,其决策内容本质都离不开“不同的链接方式和不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联性”,这一点既是交互、体验和服务设计决策内容的共性特征,也是它们和传统产品、视觉或空间设计领域之间的本质差异。当然了,不妨碍我们从交互、体验或服务等新的设计理念视角去理解产品和人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不仅仅有很多交互、体验或服务等概念穿插使用的情况,还有一种现象值得关注,那就是有不少从事服务设计的人认为服务设计之后才有了用户体验、共同创造等设计方法。其实不然,上个世纪 50 年代工业设计领域兴起的人机工学、由人机工学发展而来的人因工程都是对用户体验的关注;同样,共同创造虽然在服务传递中有其特殊性,然而,很多针对共同创造理念的分享却更多的在强调服务策划中的共同创造,也就是参与式设计的理念,这一方法在产品设计领域早有实践。

理念也好,概念也好,都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工具或方法,不必纠结于它的是非,但一定要在清晰界定的前提下运用它们。有人可能更多地关注把行为作为设计对象的广义交互,有的学者专注于交互技术的创新,也有人可能侧重于围绕用户体验研究交互设计的原则,甚至有人潜心研究把交互作为艺术表达的形式。研究方向的多元化是领域成熟的必要,也是学术生涯的乐趣所在。本人更多在关注广义交互,其中包括人与机器,还包括人与人、人与环境(物理和社会环境)之间的交互。

话题 3:从交互设计到战略设计

前沿学术探究中,“漏洞”本不应该成为问题,因为理论本身是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的。XXY Innovation,致力于把前沿的理论付诸于实践,同时也为下一步的理论探究积累新的实践经验。

请您和《设计》的读者分享 1-2 个最近您正在关注或研究的理念、领域或者问题。

XIN:本人最近关注的研究方向是战略设计与管理创新。如上所述,交互设计决策内容的本质是基于行为逻辑的“不同的链接方式和不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联性”,而这种因果关系反映在交互产品上就是产品信息架构或用户行为路径,也即是用户执行任务时的流程、方式方法和工具手段的选择。交互设计这样的决策内容从某种意义上和管理决策中的“时间-动作(time & motion)”、流程管理乃至运筹学有很多交叉之处,这一学术观点早在 1992 年就由Richard Buchanan(理查德·布坎南教授)教授在他著名的“设计思维中的诡异问题(Wicked Problems in Design Thinking)”一文中已有清晰表述。本人在 2012 年北京举行的交互设计体验日活动上也做了“交互设计和组织创新”的演讲,说明了交互设计和管理,以及由此引发的组织创新之间的关联性。交互五要素(人、目标、行为、手段和场景)相互之间的关系建构就是在特定环境里(场景) 通过资源(人、手段)整合,实现一个特定目标的个人或群体行为,这本身也是一个微观的组织设计行为。

鉴于交互设计和管理,乃至组织创新之间的关联性,也因为受 John Heskett(约翰·赫斯科特)教授影响,本人从 2005 年开始关注战略设计和组织创新,并开始指导部分博士研究生研究相关的课题。尽管类似的研究在 2003 年开始的“管理就是设计”的学术运动中备受关注,凯斯西储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斯坦福、哈佛大学、IBM基金会、DMI(设计管理协会)等都在极力推动相关的研究,但在内地的学术环境中,这样的前沿理论探究还是有相当的挑战,往往避免不了理论自身的不成熟,缺乏前期成果的支撑,甚至漏洞。前沿学术探究中,“漏洞”本不应该成为问题,理论本身是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但是客观上的确会增加学位论文在盲审环节的不确定性。从某种意义上,这也是本人离开体制教育的一个原因。

离开体制教育,创办 XXY Innovation(以下称XXY),致力于把前沿的理论付诸于实践,同时也为下一步的理论探究积累新的实践经验。XXY 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从产品到企业宏观战略解决方案,同时提供设计思维的教育培训。XXY 定位使命时并没有把为企业创造商业价值作为首要任务,而是更多地希望帮助企业理解崇高使命的可操作性,让他们理解商业成功是履行使命所获得的回报,而不必是原始动机;同样,XXY 也没有把创造使用价值作为用户角度的首要任务,而是希望在多元价值观的引导下,让消费者合理地消费,并且从中获得喜悦,也获得彼此的尊重。看似非主流,甚至被认为缺乏市场的咨询理念,其实已经在有序地落地实践,只是尚需时日去感受它将带来的改变和结果。

话题 4:关于设计的资源推荐

选择专业书籍或文章的时候,任何你喜欢的都是适合个人成长的,不必拘泥于某些特定的素材。

请您推荐一些值得交互设计从业者及爱好者关注的交互设计相关资源以及 2019 年国内外的交互设计大事。

XIN:首先,选择专业书籍或文章的时候,任何你喜欢的都是适合个人成长的,不必拘泥于某些特定的素材。非要有个建议的话,那就是选择一些对个人稍微有些挑战的内容,这样进步会更快,另外,要清楚领域的经典文献,合适的时候要么精读,要么参考。

从行业资源角度来说,IXDC、UXPA、ATOT 都是值得关注的平台,IXDC 和 UXPA 大家都非常熟悉,前面也有介绍。ATOT 则是一个由企业和社会机构自发组织的关注技术转化和组织转型的平台,TTF 会议就是由 ATOT 发起和组织的,很多优秀的内容可以在它的网上获取(www.atot.org.cn)。ATOT 从今年开始发起 TTF Dream 设计比赛。不同于其他设计比赛以产品或工业门类划分比赛内容的一贯作法,TTF Dream 从个人生活、群体生活和技术三个方面推出了 Dream Life(梦想生活)、Dream Organization(梦想组织)、Dream Technology(梦想技术)三个子奖项,不分领域、不分行业、不分产品组和概念组,你甚至不必是设计师,均可以参加 TTF Dream 比赛,只要你对生活有所期许、对生活或工作的社会环境有所期待、对技术文明有所渴望,你就可以用视觉、影音、文字、表演等不同的方式表达你对未来生活的畅想。

IXDA(国际交互设计协会)毫无疑问是交互设计领域最权威的国际组织,汇聚了和活跃着全世界最顶尖的企业、咨询机构和包括卡耐基梅隆、麻省理工、斯坦福等顶尖院校(www.ixda.org)在内的最佳资源。IXDA 秉持着广义交互设计理念,一年一度的 IXDA 年会上,大会演讲之外,还有交互设计年度大奖发布,该奖项从交互对关系造成的影响角度,非常创新且有启发性地设置了 Connecting(联结)、Disrupting(打乱)、Empowering(赋能)、Engaging(吸引)、Expressing(表达)、Optimizing(最佳化)六个不同的组别。此外,IXDA 每年还将提名某一个组织或个人作为该领域最前沿理念的代表,并授予“交互设计未来之声”年度大奖,本人有幸获得 2015 年“交互设计未来之声”大奖,这也是国际上首次个人获奖,之前 2014 年获奖机构是南加州大学国际媒体实验室,16 年是英国政府数字服务。从 2018 年开始,每年 9 月份,IXDA 组织世界交互设计日,2018 年,我有幸作为首个世界交互设计日的中国大使。


责任编辑:czh
分享至:

联系客服

故障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