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面向产品认知、设计思维、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设计研究

2019-05-08 19:48:37 阅读 209926 本文来源:美啊教育
分享至:

设计研究存在一个发展过程,上个世纪60年代赫尔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郝思特(Herst)教授他们把设计问题解释为一种病态的问题,即设计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期,设计出现了新的变化,设计研究开始从战略层面关注病态问题如何解决的方法以及革新式的创新方法

接下来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介绍:

一、面向产品认知的设计研究介绍,以设计学者的研究活动和范式为主。

二、面向设计思维的设计研究介绍,以来自设计圈外学者设计研究为主,它主要强调设计对于企业管理和商业创新的关系。

三、关注数字化条件下的设计研究。



面向产品认知的设计研究
▲▲▲
 


产品认知的设计研究宗旨在探索用户和产品之间交流方式和交流规则设计作为一种工具,是人类的交流方式,反映了人类解决生存问题的奇思妙想,而产品是交流的中介和表达形式。


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从批量生产产品的标准、功能、形式与使用等方面关注设计和研究设计。同时,从上个世纪60年代末期,伴随大量电子产品的出现,产品就像一个黑色的匣子,人们无法透过产品的外在形式判断其内在的功能,造成了人们在认知产品和使用产品上的一些困扰,从而引发了对产品的语义、符号的研究。


首先进入人们视野的是这种符号,通过符号的方式给人以说明和操作上的引导。符号学是一种语言理论,是交流的一种理论方法,目的是通过构建交流规则,达到认知的目的。因此,产品符号学研究也是一种有关产品认知的设计研究。


人类学家奥特那(Sherry Ortner)认为:符号构成了我们解释周围世界的基础,符号可以指代一定的含义,人类通过符号构筑世界,同时也构筑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





瑞士语言学家、符号学之父费迪南·德·索绪尔指出: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两部分构成,“能指”是指具体的符号、一个词、物体或其他实体,“所指”是指提供意义的其他内容。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克里彭多夫(KlausKrippendorff)教授提出了产品语意学,强调产品造型在使用情景中的象征性意义和自我说明意义


他的观点是产品有两层含义:

1. 作为一个整体的物,可以看做是一个符号,指代某种意义。如可以用奢侈品作为某种社会地位的象征。

2. 产品作为一个实体具有自我说明的功能。即用户通过形状、色彩、材料来理解产品,产品可以凭借其自身的符号性,自我讲述其使用和交互方式。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进一步构建了产品语义模型。



诺曼(Donald A·Norman)指出:产品语意表达应符合人的认知原理。


国内学者湖南大学赵江洪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李乐山教授也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和探讨了产品造型问题。

知觉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对形状、形式、空间等艺术形式与视知觉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

由于产品或产品中某一造型都具有“能指”功能,可以作为具有一定的意义的一个符号,因此关于造型象征意义也得到了众多学者们从文化角度的研究。它包含两个方面的研究:

一方面是从用户和文化角度出发,期望通过设计使得产品能够代表用户身份特征等

比如S.Balam从文化角度探讨了产品象征意义与修辞&印度文化之间的关系,产品既可以诠释一种文化成为某种文化的符号,又会受到文化的影响。

Reid R.Heffner、Thomas S.Turrentine和Kenneth S.Kurani以汽车为例,从消费符号的角度对产品语义进行了研究,从消费符号与产品语义以及产品语义的深层机制、语义链、语义定位转换几个方面做了研究。

另外一方面是从品牌构建和品牌传播的角度,对造型特征和品牌特征与产品语意关系方面进行的研究。

湖南大学张文学博士关于品牌基因、起源、表征、遗传和变异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讨论了产品的某一造型特征可以成为品牌特征被遗传、进化,产品造型特征可以提高品牌识别度,同时可以延续品牌所蕴含的品牌哲学并得到消费者的持续关注。

赵楠华博士以汽车为例,对造型特征的知识获取与表征进行了研究。

湖南大学朱毅博士从造型美学属性以及多向性方面进行了研究。



谁是产品语意的构建者?



维克多·马格林和理查德·布坎南认为:产品语意在人机互动中产生,不完全掌控在设计师手中。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对82个家庭300多位成员的调研中发现:尽管高雅艺术可以为社会带来秩序和思想,但人们常常用物来标记他过去的历史,他们用身边日常用品来承载他们生活的意义。也就是说,产品在融入人们生活之后,人们赋予了产品更为个人化的意义。

克里彭多夫在他的研究中指出:设计师是产品意义的设计者,设计师是用户的代理者,设计师构建意义的方式就是用户即将构建意义的方式。也就是说,即使用户对产品意义进行再加工,用户也只是按照设计师构建意义的方式进行再加工。

湖南大学赵楠华博士提出的设计师和用户共同对造型特征与概念语义进行双重编码的汽车造型设计方法。

通过对面向产品认知的设计研究初步分析,可以看到在技术不断发展过程中,设计师借助产品符号学和语意的方式,提供了对产品使用认知上的引导和帮助,并没有因为产品技术和性能提高增加了产品使用上的难度。

最终产品语义不论是由自由设计师、用户还是用户与设计师一起所构建,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人类通过设计方式构建了人造物的世界,并影响改变了人类生活。



面向设计思维的设计研究
▲▲▲
 

设计思维:设计过程中设计师特定认知方式,代表了一种方法学或方法论。

设计思维不仅仅专指设计师的认知方式,包括人们理解和发展解决特殊问题的创新方法。

1999年第一届设计“思维学术会议DTRS(Design Thinking Research Symposium)”在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召开,会议主旨“从设计思维的视角,探讨设计和设计方法”,从那时起涌现出许多基于不同理论的设计思维模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面向复杂现实的社会研究。

设计思维作为一种研究范式,涉及来自不同领域的研究问题。比如越来越多的商业学校为非设计人士开设了设计思维课程,涌现了大量的设计思维与商业创新的研究成果。

早在2007年,DMI(Design Management Institute)杂志,秋季版主题“设计作为一种战略和创新资源”,讨论了设计师解决问题的独特思维对于商业成功的作用,反对把设计作为创新过程的刺激物。

英国学者Bruce.M&Cooper认为在产品开发前端的需求研究对产品开发至关重要,它决定着一个产品成功与否。从信息获取、信息转化和需求生成角度研究设计管理。

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Roberto Verganti,他认为设计驱动创新不同于技术驱动创新,也不同于市场驱动创新,设计创新其实是一种对意义的创新,从心理和文化的层面解释了产品意义,构建了意义创新战略。

清华大学蔡军教授也指出,设计主导型的战略思维会引领企业在技术运用和用户体验上的开发创新,将使企业具有更加系统和独特竞争优势。

浙江大学陈雪颂博士对设计驱动创新的机理与设计模式进行了研究,他是从组织、流程和渠道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模式升级这种办法。

亚历山大·奥斯特瓦特(Alexander Osterwalder)根据商业模式构造的相似布局或相似行为提出了五种基本商业模式。

通过来自商业领域的人们对于设计思维的应用和关注,也可以看到设计思维新的变化:

首次从战略层面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前设计尽管也在不断地关注问题的解决,但是设计一直是一个自适应的过程,也就是说过去,设计更关注于批量化、功能性以及语义,那么现在关注的是一种体验和意义。

另外随着数字技术和信息科学的发展,加速了全球化交流和合作,也使人们逐渐意识到人类和自然系统它们之间的复杂性以及不断膨胀的人类活动给社会和自然所带来的威胁。

总之,设计思维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比较难一下对其准确定义,但是不难理解的是设计思维目的在于探寻事物本真的内容,即事物的本质。

1983年克里彭多夫就对设计做了如下的解释:

设计就是赋予物以意义,就设计而言存在一个矛盾的空间,这个矛盾体现为设计既要做一些新的东西,又要让人们对设计的内容可理解可认知,在设计发展过程中设计更多的关注于产品的理解与认知问题,而赋予产品一个新的意义才是产品设计的根本。

由此可以看出,克里彭多夫对产品意义的肯定以及设计对构建未来生活的作用,也进一步看到产品意义的探索对设计思维、理论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面向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设计研究
▲▲▲
 

马克·迪亚尼(Marco Diani)把数字社会&信息社会成为“非物质社会”。

工业社会以原材料体力劳动为产品价值的衡量标准,不同的是,信息社会以知识为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作为衡量标准的,这标志着社会价值载体从硬件转变为软件。

数字化让我们看到原来物还有另外一种存在的方式,而这种方式弱化了物本身,带来的结果是物的凸显,即物能够带给我们什么?“服务”的概念也就产生了,即物带给人类的内容。

数字化技术让我们对物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尽管在上个世纪第一代现代主义大师已经明确提出:设计的目的是人,功能是产品的根本。数字技术的发明让这种设计道理变得更加直观明了。


2011年Bayer Contour USB血糖仪获得了美国MDEA创新奖,获奖的理由就是:该产品可以实现血糖数据的管理,可以把数据通过互联网传送给医院的医生。由此可以看到,数字技术和信息科学这样的产品拥有更多功能的可能,可以提供更多未曾有过的服务。

设计对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产品,设计所涉及的范围变宽,考虑的内容更为复杂,原有设计方法不再能满足当下的设计要求。

清华大学王国胜教授从设计范式、语境、程序与方法几个方面对服务设计进行了解析

为了探索、提升客户的满意度,提供尽可能周到的服务,众多学者也对此从手段和方法上进行了研究。比如为了更真实地感受用户所处的现实情景,芬兰的伊珀、图力、卡瑅提出了移情设计法应用于产品设计

湖南大学陈星海博士就提出用户体验,构建了包含网络消费体验的7要素和5个度量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法模型

浙江大学罗仕鉴教授和胡一提出了基于大数据面向用户体验的软硬件整合+APP的设计创新模式

李世国学者从物联网的角度探讨了设计创新思维的转变,提出了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型产品设计策略

同济大学高博教授以高校图书馆为例,提出了将使用者、互动过程与空间三位一体的整合服务设计方法

信息社会的到来就像当初的工业革命一样谁也无法阻止,设计方法探索的确极大的改善了服务质量,提升了用户的满意度,在当下相互竞争的游戏规则下,更周到、更方便、更满意似乎成为服务的标准,但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部分。

因此,提供什么样服务的探索同探索服务模式以及服务标准等内容同样重要。


责任编辑:czh
分享至:

联系客服

故障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