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不要光埋头做设计,好的产品都会重视这些反馈机制!

2019-04-10 17:04:11 阅读 205094 本文来源:美啊教育
分享至:

有没有看过有人在电梯里面反复不停地按上下按钮?或者在电脑桌面界面上不停地刷新,等待某个一直没有完成的加载操作?

所有的这些案例当中,大多有一个共同点:系统没有给予反馈。你希望你所操作的对象能够正常运作,但是在没有反馈的状况下,你连它是否在运行都不知道。

最早的数码相机,在拍摄照片的时候,是没有机械相机那样的触觉和声音反馈的,这导致拍摄者并不知道他们是否拍摄了照片。现在绝大多数的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在拍照的时候,都会有相应的声音。即使是在静音状态下,也会有震动反馈。这相比上一个时代的早期数码相机强了太多。


反馈是我们生命的核心特征。生命系统中无处不在的反馈机制是促使我们不断成长、不断完成各种目标的重要因素。我们应对不同的刺激和外部变化,身体的体温、血压、胆固醇水平都会有相应的变化。这些变化会作用到我们身体的不同层面,从细胞中蛋白质的互相作用到复杂的生态系统当中,不一而足。——M.B. Hoagland & B.Dodson , The Way Life Works


反馈无处不在。从我们的身体反应到具体生活中的各种设计、交互,反馈都是非常具体且非常有用的存在。吃了糟糕的食物,胃会告诉你,被流感病毒入侵了,你的身体会发热流鼻涕。越来越先进的数字化产品,也需要给予用户具体而灵敏的反馈。

这意味着,整个数字产品的交互和产品的逻辑,都应该在反馈上服务于用户,在用户操作的时候给予明确的回应。如果没有反馈,就像拿着枪射击一个看不到的目标。良好的反馈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但是太多一线的著名公司都在自家的产品中忽略了这一点。


反馈要足够即时

即时的反馈不会让用户感到迷惑。有的时候,哪怕是延迟0.1秒都会让用户感到混淆。如果延迟太严重,用户可能会不停点击导致误操作,或者是直接放弃。尤其对于一个收费的软件或者 APP 而言,反馈不即时或者不明显,都会让用户感到尤其失望和不值。这就像某些政府企业机构试图在灯泡、水电等基础设施上省钱,所带来的糟糕的体验一样。当用户碰到反馈不足的情形的时候,会很容易陷入迷惑:「接下来我要怎么办?」「我做错了嘛?」「如果出了问题怎么办?」但是,反馈足够清晰和即时,就会很大程度上减弱这些问题。


音频反馈

音频反馈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反馈机制,它在很多时候会避免出现事故:

面包机弹出吐司时候的咔哒声;
打印机墨盒用完的时候发出的警报声;
门关好和没有关好的时候声音通常不一样;
汽车的喇叭声;
各种安全设施操作失误时候的警报声。

数字产品当中,在关键和重要的环节加入相应的音频反馈,能够强化用户对于操作完成与否的感知。对于重要的信息,尤其需要注意。有一次,我家里的烟雾警报器每隔10分钟就会发出奇怪的哔哔声,由于它的位置很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都没有办法搞清楚声音的来源。直到最近我才发现,这个噪音的原因是烟雾警报器的电池电量低所导致的。对于这种涉及人身安全的关键设备,音频反馈、反馈机制以及提醒方式都应该反复斟酌,否则非常误事。


视觉反馈

值得注意的是,在视觉反馈的选取上也需要注意方式方法。如果是闪光式的反馈,要注意是不是会有死角或者是否足够引人注意。如果这种视觉反馈对于时机、角度要求比较苛刻,那么就需要改进。当然,在这里给出非常具体的建议是很有难度的,很多视觉反馈需要根据界面的具体情况来定的。不过,下面的小贴士应该对你有帮助:

被点击的交互元素需要通过视觉效果凸显;

进度指示器应当一直保持可视状态,用以指明当前的运行状态;

动画效果有助于阐明操作和交互的结果。 


案例:带有反馈的涂料

如今成熟的产品中大多会用到成熟的反馈机制,即使是油漆和涂料。如果有一天你想给自己的天花板重新上白色的涂料的时候,会碰到一个很直接的问题,在白色的填泥(补土、腻子) 上涂白色的油漆,你能够清晰的分辨么?很难,因为两者同色。很多人在上白色涂料的时候,会发现油漆干了之后有些地方没有盖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个聪明的开发商发明了一种在湿的时候是粉红色,干透之后是白色的涂料,即使是色盲的工人也能完全涂好的白色涂料。


弱反馈可能比无反馈更坏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弱反馈本身的不合理性会分散用户注意力,或者给用户带来误导,甚至让用户感到恼火,就像半夜三点将你唤醒的洗碗机。但是过多的反馈也会让人烦躁,它们会像坐在副驾驶位上的驾校教练一样一直在你耳边叨念你要这样或者那样。当然,在有的时候,这些反馈是有帮助的,但是更多的情况下,只会让人崩溃。手机APP的通知则是一个更加典型的案例:太多的通知会让用户焦躁不安,当这种推送通知的量超过一定阈值之后,用户会选择全部忽略,这样它本身的价值就被全盘否定了。反馈是必不可少的,多少合适,需要设计者反复斟酌。


为何有时候反馈会出问题

有一种最常见的反馈是警告类的反馈,尤其是可能会出现问题的时候。比如笔记本电脑在低电量的时候,会先提醒用户电量不足,需要充电,电量过低的时候会主动进入休眠模式。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师需要控制警告的频率,情况紧急,但是也不能提供太多的通知,干扰用户正常使用。

另外一方面,也需要控制一些日常的反馈机制。有的操作系统会在用户打开文件的时候提示「您确定要打开这个文件吗?」下面是选项「是」和「否」,这样的通知反馈对于经常需要打开此类文件的用户而言,会显得过于频繁。当用户长期在这样的提示和操作之下,会形成固定的条件反射,某次碰到不同的弹出框,或者是需要点击「否」的情况,他也会点击「是」,这就麻烦了。为了避免类似的误操作,设计师同样需要衡量某些操作的可能使用频次,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在有的成熟的系统和软件中,选项中会提供类似「今后不显示此弹出框」的选项,可以让用户避免这类反馈。


案例:电动车和盲人

反馈是我们感知世界的一种方式。1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可能需要警惕灌木丛中微小的响动,躲避可能存在的野兽。如今的人类,需要警惕岔路口上的汽车的发动机和鸣笛的声音,避免交通意外带来的伤害。

技术进步使得原本恼人的声音消失了,但是对于人而言,反而可能会造成不方便。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新能源和电动汽车越来越受欢迎,静默的发动机和流线型的车身让它们在道路上无声地前进,但是对于通过声音来感知世界的盲人而言,这简直是个灾难。

最早试图解决这一问题的品牌是保时捷,它们在开发 Mission E 系列电轿跑的时候,意识到这个问题。有趣的是,保时捷的工程师认为他们的汽车引擎有着保时捷独有的频率和声音,所以在原本静默的电动车引擎中加入了传统保时捷燃油引擎的声音,给电动汽车以燃油汽车的「声音签名」,确保路人感受到来自保时捷的声音反馈,隐性地传递品牌气质的同时,还确保了双方的安全性。


给产品添加声音反馈其实很普遍

其实,保时捷这个并不是个案。在商用卡车和工程器械领域,添加各种警告声音、闪烁的警报系统是一件非常常见的事情。甚至在很多国家和地区,会有相应的法律规定使用大型卡车和工程机械的时候,需要发出警告通知周围的行人和车辆,哪怕令人烦躁也必须存在,必须确保安全。当然,警报的音量和灯管闪烁的频率也有相关规定。

当然,在智能手机的相机程序当中,加入模拟机械相机的咔哒声也是给予用户以反馈。更有意思的是,在日本和韩国,为了避免偷拍这类问题,法律要求手机在拍照的时候必须发出声音,并且音量必须最大,这种声音反馈就是同时告知拍摄者和被拍摄者的。

所以,在很多领域,反馈机制有约定俗成的方式,甚至有相关法律,这个是设计师需要了解的。


告知,但不要打扰

当然,绝大多数的反馈机制应该遵循着「告知但不打扰」的基本规则。让用户的神经系统收到信息,确保操作的正确性,如果错了,应该从反馈和提示中获得正确操作的提示,尽量柔和且不要让人觉得烦躁。

让反馈做到最好并不容易,这需要设计师拿捏好对的时间,对的速度,并且传递对的信息。

 


关注美啊教育微信公众号,及时了解更多交互设计咨询及好文!

20190408173219240.jpg


责任编辑:czh
分享至:

联系客服

故障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