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何揉合体验设计与建筑设计

1 课时 时长:14:52

分享至:
收藏

免费

万物互联的时代,传统行业纷纷面临转型,建筑设计也不例外。除了思考和理解新的建筑型态,更要重视体验与需求,不管是从商业模式还是服务模式,都给建筑师提出了更多的挑战。


来自EICO SPACE的创始人郑健恒先生,虽然他认为自己只是个建筑设计师,但事实上又频繁涉猎交互、体验等设计范畴,通过与时空的对话,希望创造新的“生活艺术”。


在他的理解当中,新型态的建筑是什么样的,设计的趋势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如何打造更好的空间体验?IXDC与他就建筑设计与体验设计的揉合进行了深入交流。


【郑健恒峰会演讲】:新型态医疗场所设计:从看病、治愈到更好的生活



Q1 在您看来,中外设计理念、设计方法有什么差异吗?

A:在建筑设计方面,国外会比较沉淀一点,他们把建筑设计或者空间设计更多的是放在一个配角的角色,而在5-10年前,建筑在中国的城市里面都是主角。

现在中国的建筑设计也在高速的发展,大家都知道中国速度是比较快的,我觉得现在已经跟国外、西方国家的建筑设计、空间设计的方法差不多,城市成为了主角。

就好像在北京的CBD,有很多的高楼,其实它们都互相在抢眼球,如果在国外的话,除非是地标性建筑、纪念碑或者美术馆之类,这些拥有自己角色的建筑,大量的零售商店或者那些服务大众的建筑,都是安安静静的做好自己小配角的角色。

我觉得中国已经开始在走这一步,以前我们设计很多200多米的高楼,现在已经开始有一些限制了,好像东北已经不能超过100多米,建筑发出的声音开始变得越来越小。

我觉得这是好事,对城市来说不会那么嘈杂、不会那么烦。


Q2 空间设计如何才能被产品化,在体验方面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A:现在很多人都在说建筑设计、空间设计要变得产品化,其实以前我们设计一个建筑、一个空间是作品化,要做出一个独一无二的作品。

产品化其实跟互联网产品类似,需要听取使用者、投资方、社会的各种需求,做出大家都满意的产品,然后这个产品还会迭代,譬如我们说的医疗空间的1.0、2.0、3.0版本,就是很互联网的说法。

随着经济越来越发达,大家身边的新鲜事物越来越多,你很难再去做出一个,大家都觉得特别与众不同的、没有见过的东西,而且互联网也让大家更容易接触、喜欢更多的东西。

建筑设计的试错成本也非常高,即便不是整栋的建筑,而只是一个空间。盖出来、不好用、拆掉、重新来,不仅是时间成本,还有工程的投入,不像设计APP或网站,在手机update就能更新。

以前我们做空间的设计,主要就是想怎样好看,怎样看起来比较特别,现在跟以前不太一样,现在会问很多的问题,很多的为什么,如果回答不了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会觉得做出来是没有什么用的。

譬如我们在休息的时候,可能会不想起来关灯,怎么办呢?这就是一个让我们去做设计的原因,以前的设计可能就是去解决这个问题,现在我们发现,不只是需要解决这个问题,而是要寻找正确的问题去进行解答,这个会更加重要。



否则的话,我们可能造了一个所谓的作品出来,然后这个作品用了三五年,建筑甚至是几十年,因为建筑和室内设计很可能不是几天、几个月可以完成的事情,所以不能只想到当下,或者用过去的经验来做现在的事情。

现在社会变化得越来越快,但是我觉得人是不变的,人的需求不会变得太厉害,累了就要睡觉,饿了就会吃饭,这些生理需求是不变的,心理上天花太矮会感觉压抑,这个也是永远不会变的。

所以产品化的核心,就是不停的问,到底这个东西或者这个空间是谁用的,以后会是谁用,用完这个空间的人以后会有什么需求,然后再去跟商业挂钩。

互联网时代,尤其在中国,很多商业行为都有了改变,譬如shopping mall。5年前的商场,餐厅在上面,下面是一线品牌,现在一楼是卖车的,旁边是卖奶茶的……

顶层以前都是吃饭看电影,现在可能是室内动物园,5年前我们可能想都想不到,可是现在我们觉得很正常,大家的接受度很大。


Q3 如何去创造新的就医环境,以及改变患者的医疗体验?

A:对于设计师来说,医疗设计门槛其实是比较高的,设计医疗的环境也比较困难,当然也要设计的好看,但它的功能则更加重要。中国的医疗空间,包括医院、诊所,可以发挥的空间还很大。

我们说的医疗1.0,就是生病了去看病、打针那种,传统的中国式医院,很不开心、很负面的体验;然后2.0我们叫治愈,就是我们通常都是健康的,不小心生了病,看了医生、吃了药就好了,然后继续美好生活,这是2.0的一个目标;现在医疗体验来到了3.0。

所谓的3.0,其实就是把生活变得更好。比如医美、整牙,你已经很漂亮了再变得更好看,还有像是小孩子的身高管理,希望他长高一点……就是生活已经很好了还想更好。

以前甚至现在也是,三甲医院都是病人围绕着医生在转,医生坐在那边,看病的我们不叫病人、叫顾客,都在门口排队,这种的就还是停留在1.0、2.0的阶段。

现在有些诊所开始是医生、护士围绕着患者,比如说你去看医生,你就坐在那边,他过来服务你。我觉得这样才是对的,人家都生病了,为什么还要人家去排队呢?



中国人接受新东西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像是这样的服务流程,在国外可能是比较难接受的,因为你把人家的习惯改变了,可是中国我觉得挺好,就很能接受新的事情,只要是好的东西他自然会接受。

另外,我觉得更有意义的是,我一直认为医生是最直接能帮到别人的职业,作为设计师、建筑师好像就很远,很难去帮助别人,但是做医疗设计的时候,当空间设计完,看到使用者能够开心的使用,作为设计师也感觉挺开心的。

我们有个项目,在诊所里做了个小滑梯,为什么呢?因为很多小孩,他不是因为不舒服而去看医生,而是不想上课。就像我们小时候,早上说感冒,父母摸你一下说没有发烧,但是你怎样都不肯起床,然后就会被带去看医生。

所以我们就做了一个小滑梯,小孩子过去看到了就会想玩,然后就开始跑了、蹦了,医生都不用说什么了,家长一看就知道其实没什么事,不用担心。


Q4 如何揉合体验设计与建筑设计,两者有什么相互关系吗?

A:我觉得体验设计有交互跟体验两个部分,体验是我说你听,交互是我问你答。对于建筑来说,我觉得不应该只是体验。

我们去商店的时候,很多装潢、装置挺好看的,我们拍照、分享,我觉得这是体验,我去体验了这个空间。然而交互是有对话的,不是放一个LED屏幕,如果我站在那边不碰它,是不会跟它有对话的。

有些空间并不是用高科技,而是用设计的手法,比如说灯光或者阳光怎么照进来,或者你的动线等等。如果一个建筑可以让使用者感觉建筑好像在教他怎么使用,或者他在使用的时候会觉得建筑是方便的,这就是有所谓的交互加体验的建筑。



事实上,在体验设计这个概念还没有被提出的时候,我们设计建筑就需要考虑,怎样让它不会是一道把你关起来的门,它会欢迎你,然后你进去就知道应该去哪里,我觉得这就是比较民主的一个建筑。

现在大家都在研究,怎么从商业角度把空间设计做得更有价值?最简单的就是放个大屏幕,但我总觉得人家看不看大屏幕,这是个问题。很多博物馆、展览馆,尤其是企业的展厅,有点像被逼去看他的东西,这种我觉得就不算是交互。

交互我觉得应该是,你去过了会觉得你有得到点东西回来,你去完那个空间得到一些可以跟别人分享的,不是用手机分享,而是你自己的经验,吸收了、消化掉,然后跟别人说:我曾经去过这样的餐厅。

比如说,我那天不开心去了酒吧,然后bartender跟我说了一些话,酒吧的灯光让我感觉舒适,然后拍了照片。之后再看到那个照片,会想起那天从不开心变开心的过程。

不只是空间,而是人、氛围、一杯酒……各种事情加起来的记忆,这就是交互+体验的空间,能给到你的那种感觉。

免费

0人打赏

机构简介

郑健恒

郑健恒

EICO SPACE

创始人兼首席创意总监

现任 EICO SPACE 的创意总监及主持建筑师,主要研究互联网及上下线交互体验设计对传统建筑及室内设计所带来 的人文变化,并从艺术及设计角度探讨新一代的生活及消费思维模式。

曾先后就职于顶级建筑设计事务所Gensler及HOK,是中国首批拥有美国绿色建筑协会会员资格 LEED AP 的专业人士,服务的客户包括加拿大联邦政府、加拿大公共卫生局、加拿大丰业银行、诺基亚、微软、惠普等。游走于建筑、空间、交互、体验等不同设计范畴,并把它们归成“生活艺术”。 故在 EICO SPACE 的设计作品里,总能发现种种人与时空对话的契机。

这里拥有全球领先的用户体验创新知识。全网独家,更权威,更全面。

每一年,来自全球领先企业的专家、CEO们都给我们分享最成功的案例、方法与前瞻观点。帮助数以万计的从业者们解决产品、设计、运营、技术、管理等5大内容类别的困惑与瓶颈。在这里,你可以观看500+国际体验设计大会高清权威视频课程。

IXDC带你建立全球视野与能力,解决专业困惑与职场瓶颈,足不出户汲取让你成长的海量知识。联系在线客服:18826260168

联系客服

故障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