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设计教育的设计与启示

1 课时 时长:42:27

分享至:
收藏

免费

2016年[设计教育再设计]第五届国际会议,以“精心设计的教育:经历、能力和理想”为主题,为国内外设计教育工作者和业界同行提供了一个报道先进教育成果、交流设计学科最新研究动态的平台。

在本次大会中,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Richard Buchana教授,发表了主题为“Design & the Enlightened Purpose of Design Education”(设计教育的设计与启示)的主题演讲。他谈到应该怎样去设计设计教育,让学生接受哪些教育、培养他们的哪些能力,让他们成为怎样的设计人才,对于设计教育者来说,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不断需要接受挑战,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和改革的,就像服务设计需要可持续性一般。


重点获益

· 如何用批判的思维来理解设计情境

· 如何完成从传统技术到新技术的转型

· 到底该如何来定义现在的服务设计


图文实录

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在这里见到大家,为这五次会议做一个总结。我报告的主题是设计的教育,正好也是分论坛的主题,主要是关注中国的设计教育以及世界各地设计教育的先进经验,彼此之间互相学习和互相加强。

今天早上我听了一个报告,是由王鹏院长来讲的,他讲到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教育事业当中。我的报告中,首先说一下自己对于学生的理解,对学生是如何判断和评估的,对于我的学生我会关注三点:

第一看他们自己的批判思维到底如何。他们是不是能够把批判思维应用到所面临的情境上,他们能否深刻理解设计的情境问题是什么,它包含的一些疑问又是什么。我关注学生在讨论过程当中体现的证据和他们的作业,来判断他们的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怎样。

第二个我会看创新思维和创造思维。创造思维是他们解决问题的关键。我想知道他们自己有没有能够下意识的寻找一个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循规蹈矩。这种所谓的创造性是由设计学院当中的一系列标准来评估的,当然也会参考一些实践中的标准,我们必须要了解概念是什么,原型怎么样做,这个事实的物体是怎么做的,而且这背后的标准到底如何。

第三点更重要,就是呈现的质量。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一下,呈现并不是说这个项目结束了以后,你做的报告或者你到讲台上来给大家做这样一个ppt。相反,我看到的所谓的呈现是这个学生如何面对这个世界,当他们作为一个人呈现在讲台上的时候他们的形象是什么,他们在陈列自己的思路、方法和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是怎么控制自己的,怎么树立自己的形象,怎样表达自己的看法,这也能看出每个人的性格。

这三点彼此联系,是我们作为教师在教育过程当中想要达到的三个目标。我希望学生能够成为杰出的批判思维者,我希望尽可能的让他们成为实践者,成为一个批判思维家,我希望帮助他们找到自我,找到自己到底是谁,他们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我在演讲当中想要讲的一个主题,关于学生的主题。

我觉得要遵循时间性,有时候你会过分关注时间和细节,但是忘记了彼此之间的关联,彼此之间的逻辑联系,历史会帮助我们找到背后的根源和原因,它讲到的是连接性,讲到的是关系,讲到的是重要性和产生的影响。我觉得丁盛(音译)和他的同事共同操办这个会议,恰好体现了这一点。

借这个机会我想给大家举几个例子。今天两三位嘉宾讲到旅程,这整个旅程对我来说是非常好的辩证性、互动性的方式,体现了辩证世界观,讲到旅程当中我们面临危机,为什么是危机?因为在这个旅程当中本身是非常伟大的,把我们领向不同的地方,面对不同的面孔,迎接不同的挑战。在这个旅程结束的时候,我们会找到洞察,我们会找到灵感,我们会找到一些所谓的回家的灵感。

有人把它定义为英雄的回归,我自己则有另一个独特的视角,我觉得我们每个人关于这个会议的所得是什么、所学是什么,都会有一个清单,我自己也有,可能我列出的清单跟大家想的不一样,我觉得我的清单大家可能有兴趣听一听。

我们参加了这么多会议,看到设计教育从过去转型到现在再走向未来,这个旅程非常的清楚,我们会尊重传统的科目、传统的技术,我们过去所作所为是自己身份的一部分,但是世界在发生变革,如何评估学生的汇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必须是这个过程当中不可避免的一环。所以这样的旅程当中,我想给大家具体细节的描述一下这几个标准的重要性。

在这个旅程当中有几个关键的步骤:第一,对每个人来说,需要从传统的技术、做法转到新技术新做法,这种转型是会议中大家关注的焦点,我们讲到有新方法,新工作思路,比如使用用户调研、问题摸底,其他的技术工具,这种转型并不容易,无论是在中国、美国、欧洲、南美、澳大利亚,这都不容易,设计已经成为过去,我们更多的关注自己的根源,但现在我们看到设计师要关注学生,关注这个领域本身。

第二步就是学科以及整个设计的应用,这两点在某些情境下还是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问题,比如说服务设计、公共设计、关怀设计、政府的运营方式,这些是新出现的课题,我们在过去的课程当中从来没有遇到过,从来没有体现过,只是最近我们发现有这样的需求,发现设计其实可以成为我们呈现更多领域的可能性。我们面临不同的问题,在健康方面,在医保方面,在社会方面,大家可以以共生共荣的方式进行合作解决这些问题。

会议中我们也了解了应该如何应对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知识领域,大家如果回顾一下80年代的时候,各个学科之间的交互是非常非常有限的,有些人仅仅是关注工程学,偶尔会跟医药有所联系,但基本上我们跟社会科学是很少交互的,和人文学、人类学,和语义学也很难进行交融。但是现在随着历史的变迁,我们看到这些学科彼此之间交叉的程度更深了,也有很多学者着手这方面的研究,有些时候这些研究做起来很顺利,有时候不顺利,我们要听取这些不同学科对于设计的看法以及它可以给我们带来的新的观点。

第四是不同的观点,尤其是不同的价值观和不同文化的交融。这一方面来说是很好的,对于我们外国人来说,中国的文化也在不断的变化,我们跟中国文化的或是对抗或是交融,这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我跟中国的同事彼此之间的共同合作也给我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仅是中国的文化,大家也会去了解和包容欧洲的文化或者是亚洲其他国家的文化,这就是当今环境当中共同遇到的主题,这样的交融成为了很多人动机。

我说这个文化其实是包含不同的科目的,我自己是一个人文学科的教授,这背后的文化的概念实际上让我感到非常的头痛。所谓的文化包含的外延实在太广了,过去几十年当中我一直试图了解所谓文化包含什么内容,到底应该怎么分类,这样的定义非常重要,对在座各位也很重要,不仅仅对于我作为一个教授,因为我们不能仅仅作涉及的学科中定义它,同时要看看不同的民族对文化的定义到底如何。

有一次我看到这样一篇文章peoples,它是加了一个复数的形式,我觉得应该是各个民族,所有的民族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这一系列的会议最好的一点就是把世界上各个不同的民族融合在了一起,这在中国也是一样的。我认识到中国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国家,中国承认并且尊重多样性的,我们看到在香港、深圳有不同的价值观,上海也有不同的价值观,河南、北京每一个在局域的范围内价值观是相同的,彼此之间又是互相独立和差别的。

会议召开在这样的地方就很好,因为它会呈现出一种形态,一种模式。我会去寻找这样的模式,并在这个模式之下看看它们的细节是什么,把这些细节和模式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很大的图景,并使很多人看到这样的大图景。但是我觉得会议的主办方正是通过这样的思维已经找到了一些新的洞察,他们有很好的愿景,我们也慢慢通过参与者的身份成为了这个愿景的一部分。

每次这样的会议它都会找一个系列,成为一个新的旅途,比如说新的做事的方法,新的学科,新的技能,新的应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价值体系,他们彼此之间是非常连贯的但又有差异的。这就是我们讲到所有的会议遵循的一种模式,内容是在变的,但是背后我列出的这些关键词是不断推动我们去做事的主旨思路。

还有一点,我自己也会参加很多世界各地的不同的会议,我看到了这些共同点,比如我们这个会议,五届会议彼此之间的深入程度都是在进阶的,这一点是需要仔细思考的,我们作为设计师和作为教设计的人要观察到这一点。现在的旅程面临一个危机,包括工作方法的危机,新的技术的变革,新的不同的产品的可能性的出现,人类期望和人类需求发生的巨大变革,使过去旧的工作方法就并不一定适用了,这是一场危机。

如果过去的这些技巧不再适用,那么哪些技巧才是适用的?我们在一些不同的改变之下,仍然是在教授这些传统技巧的变体,比如说可视化,可视化是二十世纪初的一个核心课程,我自己看到在二十一世纪,这个主题只是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展现出来,仍然是教学的中心。那我们讲到对于可视化有不同的呈现方式,还有制造物,其实软件并不仅仅是一种制造物,现在的软件工程师并不仅仅是教软件,更多的是教一种工艺,也就是说我们作为这样的教育者,作为设计师,应该如何参与到这样的工艺的传授过程中去。

作为一个比较年长的人,我从学生身上对于这种新方式的学习是可以获益匪浅的,当然我自己也有一些东西可以教给我的学生,我觉得这个会议也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收获。我认为我们已经找到了一种新的能力,对于设计师来说,从他们身上找到了新的能力,所以我会跟大家讲一讲我在这些会议当中所得的一系列的知识,一系列的所得,或者是见解。可能你会同意或者是不同意,但是我相信在我们工作延续下去的过程中,应该会有所体会。我一个一个讲:

第一就是发现和创造。我们经常讲到创造性是设计的关键、核心,其实我不是很喜欢创造这个词,因为我不知道它具体指什么,但是我知道发明创造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从传统的意义上来说,发明创造的定义还是非常清楚的,有些人觉得发明创造只有天才可以完成,他们有不断的灵感可以进行发明创造,但是另外一些人会觉得,这只是偶然性的,创造发明是偶然的。

如果你有了很好的老师或者大师来引路,或者是参加了一些伟大的会议,那么可能这些很好的灵感就偶然可以降落在你身上。你自己可以找到这些灵感,可以进行发明创造,这也不错,但我觉得我们可以以一种自律的形式、体系化的方式,通过问对的问题来找灵感,问问题是我们必须在学生身上培养的重要的能力。

我自己听过的报告,我不喜欢的一点就是有不同的分会场,分会场之间的墙太厚了,我都不能听到底其他的人在讲什么。也很少有人对演讲嘉宾的报告提问,大家是不是太谦虚了?我还是想鼓励大家去提问,多怀疑多问问题,在演讲厅当中问问题,在茶歇的时候问问题,而且问问题的方式必须是系统化的,学会提问实际上就是去学会发明创造的过程。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用设计的四个进阶来帮助我进行发明创造,有人可能也会使用一些其他的方法,启发你如何进行发明创造。我不担心所谓体系化的方法到底是什么,但是我认为任何一个伟大的设计师,都能够在自己身上挖掘出一些深入的问题,一些伟大的设计师,我们都能够找到他背后问出的伟大的问题到底是什么。

有些设计师,我们想问他们的并不是一些技术方面、工程方面的问题,我们就是要看这些设计师,看他们去问怎样的问题,比如说一个年龄比较大的设计师,他头发都已经花白了,但是他每次问的问题绝对是切中要害的、符合当时境况的问题。因此我们作为一个教授设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作为学习设计的学生,我希望大家开始重视问问题,我们不要惧怕问问题,要有意识的训练自己问问题的能力。

我的同事,Ezio、Vogel也很喜欢问问题,他们经常会问问题。乔布斯,大家都知道,我们都喜欢引用乔布斯的话,我引用一下他的话。他说,有一个事实是我们都应该考虑的,因为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很多人让我们闭上嘴,让我们好好的养育家庭,找一个好的工作,准备好退休,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无聊的生活。

乔布斯他说到,我们周围的所有事物,都不是由比我们更加聪明的人创造出来的,创造出来的这些人并不比我们聪明多少,这意味着我们自己也可以去做设计、做改变,让这个世界变成一个更美好的地球。我们不应该害怕,也不需要害怕,不要简单的去接受给予到我们的事物,我们可以让这些事物发生更好的变化,我们可以为这个地球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我非常喜欢乔布斯的这句话,我是在一个纪录片上看到的。

有了新的想法、创意和点子,由此产生了更多的想法、创意和点子,我在商学院工作的时候,我会给我们学生一些作业,那学生通常会给我一个想法,我说能不能给我十个想法呢?他就说,你什么意思?十个想法?我想要的并不是一个想法,而是十个想法。我们有很多的练习都是鼓励学生们能够有更多的创意和想法的。

第二个我们希望培养学生的,就是评判艺术的能力。你有这样的想法,和有评判的能力,这个想法是不是够好、值不值得我们进一步花精力进行开发,你一定要有这样的评价能力才可以,对于评价和评判其实是有原则和规则的,这里有三个原则,其中有两个标准。

我们目前有一个项目正在研究这两个标准。第一个是可行性,有人说这个项目做不了、不可行,那我们说据评判知识告诉我们,这其实是可行的。有一些计算机的编程人员说这个做不了,我其实清楚的知道这是可以做得了的,其实很多情况下这些程序员是可以做得出来的。

第二是值不值得去做,是不是我们想做的事情。并不是所有可行的项目、产品和想法都是值得去做的,我们设计教育就是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才是值得做的,我们要有能力做一个评判,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到底该不该花费在某些项目上,有些项目可能看起来非常微小,只要它教授的知识是非常的特别的,而且是对整个生活有共性的话,它就是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和精力的。

第三个标准也是非常重要的标准,就是它是不是可持续的,在社会生活和文化背景下是不是可持续的。你有一个好的想法和创意并且可以执行,这当然非常好,但是如果这个行动、这个服务、这个产品,不能以高生产力的方式可持续的进行下去的话,它就是不可持续的。

文化方面的维度对设计的创作来讲是至关重要的,作为设计师总会面临那些说不能的人,我们总是面临一些约束、限制和否定,但是如果我们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和能力来判断它,那我们可以一起共同努力把这个事情做好,我认为设计有时候可以用一个实践性的方法来做。

我们也需要有批判性的思维来进行设计,我们创造的东西是不是可持续的,当我们把创造出来的产品、服务交到他人的手中,它是不是可持续的在这个社会上发挥巨大的意义,这就是学生所需要具备的能力,我们需要他们具备创新性、创造性,要有开放的头脑,要在这样一个纷繁的环境下找到自己的方向,而且要培育他们有很好的评判能力。创造还有评价,这个理论其实两千年之前就存在了。 我们刚才提到的这些可能是有一些我们在教育中忽视的。

第三个就是桥梁的艺术,我们要去不断的进行主题和联系的探索,我们这里讲的是一个跨学科跨知识领域的探索,我们要找到这之间的桥梁。我们这一系列的会议,特别是今天我们发现了体验的这个概念,很多人都跟我讲,他知道体验是什么,他们都有他们自己对体验的定义,但是我总是鼓励学生们不要太把这些概念当回事。

我鼓励我的学生去查一下字典,比如说服务在字典里是什么意义。其实服务是一个文化的剪影,它是一个不同的思考主题的方法,另一个词“功能”也是非常复杂的,它们都是有多元化的诠释的。我们这系列的会议对于服务的阐述也具有它自己的特点。以前可能说,服务设计是属于一个职业,那以前你们问到,比如说服务设计是什么,很多人可能就不清楚,到底什么是服务设计,慢慢的这个服务设计本身也发生了很大的演绎和变化。

文化中其实是富含各种不同的服务的,我现在能想到有两个服务的定义,比如说教堂服务、宗教服务,这是不是也是一种服务?服务设计有如此多不同的服务,那我们具体定义这种服务设计,你指的是哪一种服务?比如说一些佣人去服侍他们的主人,我非常不想用这个词汇,可能在现在的社会中对佣人这个词有很多不同的词汇来解释,他去帮助其他人,帮助他的主人,他的服务我们怎么样定义,真正的服务应该怎么样定义?

我在深圳做过报告,讲到服务是一份礼物,是我们给予其他人的礼物,就很好的反映了跨学科这样一个概念。我总是鼓励学生一定要广泛阅读,不要只去阅读自己本学科的书籍,我们一定要放眼未来,我们要广泛的进行阅读。有个非常知名的经济学家,还有个社会学家,他们都对合作和关系有非常广泛的阐述和定义,我读的这两本书里都对这些内容有很好的阐述,我也是深受启发,特别是从理论和哲学方面的理解,都帮助我在设计教育中有了更深的造诣。

我们教授学生,里面包含不同的主题,我们希望学生在头脑中做的这些练习,能够看到中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各个不同主题之间的联系,这是我们希望赋予学生的一种能力。以前设计有以前的模样,现在设计有现在设计的模样,未来也有它要走的方向,我们以前所有的技能还会存在,但是只有这技能是不够的,因为现在面临的社会环境更加的复杂了,所以我们需要一些额外的能力、技巧,跨专业的领域来帮助我们走过这座桥,找到我们未来设计的方向。

还有最后一个,旅程的艺术,这里要鼓励我们的学生参与到我们周围的与人与环境的一些对话和交流当中去。要鼓励学生参与进对话中去,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学生,刚开始他们就坐在那里非常安静的听别人讲,但是经历这些教育的过程之后,你就会开始问问题了,你开始产生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也开始加入到参与到这样的一个对话当中去了。

我也希望学生能够去讨论不同的价值观,甚至是具有冲突性的价值观和目标,我们一定要有包容性,这就是旅程的艺术,我们启航了,最终又要回到我们的原点,最后就是我们要问问题,在这个宇宙中没有问题是一个坏问题。我没有不好的问题,有了问题我们才可以沟通,才可以交流,才可以对话,如果我们所存在的文化中没有问题的话,这将是非常无聊和不能进步的文化。

不是说中国会把世界各地的物资都吸收去,中国也不是一个自大的国家,有很多人可能觉得中国不够强势不够强大,这种想法是错的,有些人觉得中国现在太强大了开始变得自大,这也是不对的。我们所面临的现实,正确看待这个问题的方法,要把中国的文化和世界的文化进行交流,中国已经加入到了世界文化的大潮中,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文化的一部分。我的同事有些来自于外国,我们来到这里并不是因为我们有一些特殊的知识,我们来这里就是要跟大家对话交流,我们是共同探讨未来设计发展的方向,我们已经不能再错失这样的交谈时机了。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Enlightenment,它是一种启示一种分享,是四种能力。我们知道现在的社会有很多媒体、很多技术,社交媒体就像每个人都戴着面具一样,我们一定要发现事实的真相,而不是隔着面具来看一个人,我们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人?记不记得我最早讲到,我们怎么样评价一个学生,要看他有没有批判性的思维、创造性的思维,要看他们表现自己的能力是怎么样的。

我们说表现、演讲,并不是站在台上放ppt做一个报告,相反,我们是希望大家看到自己的呈现方式,知道自己对世界的感知,知道自己是谁,这才是所谓的灵感和知觉,通过自律来了解自己到底是谁,找到自己在国际文化、当地文化,包括对于宇宙的宗教观当中自己所处的位置。

我们跟科学家讲,他们会说universe,但是我们会用cosmos,因为宇宙观是不一样的,宇宙观实际上是体现了一种融合,是各个事物之间的关联,包括像想法、物质、形式、行动之间的关系,它是一个共生共荣的概念。很多人会说,宇宙观中要真实、诚实,要接受我们自己到底是谁,这是一段非常长的旅程,而且也没有终点。我不知道它到底有没有终点,但是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以及自己跟身边的这些事物的关系是什么,这是起点。

所以这就是我从这五个系列会议当中的所得,其实每一个会议都有共同的形式和共同的模式,但是彼此之间又有特点,这样的话帮助我们了解到了各自的特点和强化自己的能力。我其实观察到我们的会议会带来变革,包括对学生带来变革,对于我们整个从业人员会带来变革,对于我们的教育者会带来变革。

谢谢。


目标听众

· 设计师和设计教育者

· 产品经理及用研人员

· 管理者、创业者及投资者

· 设计爱好者和学生


关于[设计教育再设计]系列国际会议

该会议由无锡市人民政府、江南大学主办,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无锡市工业设计协会承办。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体验设计专业委员会(IXDC)等13家单位协办。共五届。

· 2012年:“范畴、方法、价值观”针对设计学科成为一级学科的背景,反思了设计学学科研究对象、实践方法和判断准则的定位问题;

· 2013年:“新领域、新问题、新对策”更多地从实践的角度探讨了设计思维在包括健康、服务设计、公共事务管理等诸多新兴领域的应用拓展,以及设计咨询服务自身的转型升级问题;

· 2014年:“哲学概念”明确地提出了哲学方法在理解设计领域复杂现象中可以发挥的抽象和理论构建作用。

· 2015年:“新现象基础:体验、策略、健康”围绕企业用户体验、战略策略、健康医疗等新兴共同话题或实践领域,用经验分享和学术抽象两种手段和现象学的方法,在探讨设计实践和设计教育新的理念和方法的同时,尝试将现象学的方法运用到实践升级和教育转型当中。

· 2016年:“精心设计的教育:经历、能力和理想”既是系列会议的收官之作,也是把会议从“设计教育”引向另一个主题的承上启下之作。

官网:http://rededu.jiangnan.edu.cn/

免费

0人打赏

机构简介

Richard Buchanan

Richard Buchanan

美国凯斯西储大学

首席教授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
美国凯斯西储大学教授、院长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前身为无锡轻工业学院造型系,始建于1960年。为中国现代设计教育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和全国最早成立设计艺术学科的高校之一,是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主要发源地、中国设计教育改革的先导和示范学院。
经过长期实践积累,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形成了优良的学术传统与平实求是的学风,注重艺术与科学的结合,追踪设计学科的国际前沿动态,注重跨学科的跨文化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建构起“交叉、融合”为鲜明特色的教学研究型的设计教育体系,形成以“工业设计”为核心、多个相关设计专业领域为支撑、鲜明特色的“大设计”教学和研究格局。培养了大批优秀设计人才和技术与学术骨干,为国家经济和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联系客服

故障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