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包容性设计如何实现“设计共享”

1 课时 时长:24:50

分享至:
收藏

免费

2016年[设计教育再设计]第五届国际会议用户研究&产品定义分论坛,该论坛从设计类课程本身的设计出发,与嘉宾共同探讨如何将实践融于课程当中,使设计系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进步。

本段演讲中,来自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董华院长,为我们带来了主题为“设计共享”的演讲,她谈到同济大学的包容性设计研究,如何让人人都能受益,如何通过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让设计受益人群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扩大,最终达成设计共享的目标。


重点获益

· 了解包容性设计如何达到设计共享的目标

· 了解如何通过Fixpartner方式进行九步式设计

· 学习如何利用双钻模型做服务设计

· 了解用户与设计师的关系在设计过程中的变化


图文实录:

今天我讲的是《设计共享》,很高兴到江南大学的设计再教育的论坛上跟大家分享一些教学和研究的体会。我是来自同济大学的董华,今天讲的内容可能会比较多,所以我给大家一个简单的结构,就记住1、2、3就可以了。

第一,我讲一下我所做的研究,因为我的教学完全是和研究相关的;第二,讲两个学院,因为我本身的工作是在同济大学两个学院;第三,讲三个课程的实例,尽管我在最早提交的时候是讲一个,但是我想虽然有些课程的时间很短,但是在这个阶段可以有很多的反馈,所以我今天选了三个自己亲自参与的,也费了很多精力的课程实例。这样1、2、3都是C开头的。

先从一开始说,我先介绍一下我所在的研究中心是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包容性研究中心,包容性设计研究中心是我在同济大学创办的中心。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包容性设计怎么理解。我给大家念一下,包容的设计人人受益,不包容的设计处处设障,许多设计在无意间造成老人、儿童、残障人士、外国人等潜在用户的不能使用或使用不便。包容性设计从价值观和方法论两个层面指导设计过程,通过多种方法工具以及利益相关者参与等手段,在最大程度上扩大设计受益人群,也就是达到一个设计共享的目标。

这个漫画是我带的课程中的小作业,因为概念一直在发展,我也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度,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理解什么是包容性设计。这个海报是一组学生想出来的包容性设计,我觉得讲得非常好,我觉得这是对包容性设计一个非常好的诠释。上午也讲了,长期以来我们都可以认为这仍然是正确的,设计是研究问题并且创造解决方案的过程,如果在这个设定下谈inclusive design,我们就可以把包容性设计理解为把真实的人代入设计过程,从而可以启发多样化的观点和意想不到的设计创新。

这是我们的团队,有三位老师,我们有自己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我们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一个是老龄健康的领域,还有一个是合作设计这样的过程,还有就是跟人机工程,其实是比较广义的,不是狭义的,数据、方法、工具的研究,有的做得比较有基础性,有的也做得比较有应用性。

中心有三个目标,一个是推进这个领域的学术发展,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一个人口非常多样化的国家,我们可以在inclusive design的理论上有基于本地的很多创新。第二就是推动支持实践,这里的People对于我们来说至少包含两种人,一种是设计师本身,就是给设计师提供很多的方法和工具,甚至是一些理论来支持一个新的设计实践,同时也支持大众的参与。还有一个就是making an impact,就是造成一个积极的社会影响,这个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教育来实现,也可以通过传播媒体来实现。

接下来讲两个学院,这两个学院基本上我所有的工作时间都花在这里,我的教学和科研是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实现的,设计创意学院只用一张图片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年我们要进行三十年院庆,实际上工业设计这样的专业在同济大学建立了二十年,1986年第一届招生,我是1993年入学的。

这个学院有三个本科专业,一个是工业设计,这是工科招生的专业,有两个艺术类招生,一个是传达设计,另外一个是环境设计。到硕士阶段有两个硕士点,一个是学术性的硕士,另外一个是专业学位,工业设计工程硕士学位。以前我们是在建筑与城市规划下带博士生,现在开始独立招设计学的博士生,这是学科的架构。

接下来讲另外一个学院,大家了解得不是那么多,同济大学的艺术与传媒学院,这个学院的历史短一些,15年,但是规模更大一些,老师和学生的数目更大一些,它是三个机构合并的学院,有六个专业,其实是两大块,一块是媒体相关的,一块是艺术相关的,媒体相关的有广播电视学,广告学和广播电视编导,跟艺术相关的有动画、数字媒体艺术、影视表演和音乐。

它的硕士点是有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一个是新闻传播学的硕士点,另外一个是和设计创意学院合用的一个硕士点,叫设计学硕士。中间的这些虚线表明本科是某种专业的,通过哪种途径可以到硕士层面,比如说广编的学生可以既到新闻传播学读硕士,也可能到设计学读硕士。还有一个是我们艺术设计的专业学位,这是同济设计学方向唯一的专业学位。我们和设计创意学院共同拥有一个博士点,我们的方向是新媒体艺术及理论。

三个course。先用一个图片给大家做一个综述,第一个和第二个course,两门课都是在设计创意学院开的,都是我直接主持的课程,一个是本科生的课程,另外一个是硕士生的课程。第三个课程是我作为院长,在艺术与传媒学院直接推动的,虽然不是直接地教授,但是基本上是全新策划的新课程。

第一个课程针对的是本科生二到四年级,主要是设计创业学院的学生,各个专业都可以来上,是一个选修课,在十七周内上完,每周都有两节课的授课方式。这个课程的重点就是把用户代入到常用的设计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地理解谁是你的用户,怎么样跟用户一起共同进行设计的过程。

第二个课程是研究生的课程,刚才Kaja Buchana 也讲了,她的课程四个礼拜,新的课程改革以后有很多是模块化的课程,我的课去年开始上,五周集中地上,每周基本上平均上一天八个小时,五周四十个小时的课程,也是一个两学分的课程。它叫“用户研究与设计创新”,听起来和本科也有一定的相关性,其实课程内容上多多少少是有一些相关性,但是重点不一样。这个重点就是它更强调怎么样深入地用方法和工具对一个人进行深度的访谈,然后产生很多的insights。

第三个course是在艺术与传媒学院,针对的是低年级的本科生,全院所有六个专业的学生都来上这个课,这个课组织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放在暑假作为暑期实践的一部分,上一个礼拜,天天是八个小时,所以也是两学分的课程。强调的是让学生动手,同时因为有六个专业的学生在一起上,也是小组上课,小班教学,那就强调不同学科的合作。

首先讲一下第一门课程,第一门课程讲之前我先讲一下,我们与用户合作的时候有哪些方式?三种方式是常见的,最常见的就是我们为别人做设计,这可能不用讲,所有的设计师基本上都会做到这一点。第二点现在是我们比较强调的,和用户共同设计。第三个境界目前还没有达到,但是如果大家注意听上午的演讲会发现实际上现在有很多的人已经参与到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未来怎么样能够让人们更好地为自己进行设计,这是我们面临的课题。

这个我经常给学生说,也是我们比较常用的设计过程,双钻的设计模型,先是发现问题,然后把问题定义,然后定义问题之后再开散地进行思维,最终产生解决的方案。在本科生的课程里面,我就把用户插入到这四个D的过程中,其实每个过程中用户都可以起到作用。课程比较强调结构,因为是本科生,又是选修的,我可能是国内唯一用这个结构讲课的人,我在英国也是最早用的。

这是两个皇家艺术的教师,当时设计了新的课程,它有一个非常好的步骤,分为九步,首先找到你的用户是谁,然后把你的团队进行介绍,然后你们就可以进行讨论,然后你可以找到问题,然后可以创造,想一些解决的方案,然后做一些模型,验证这样的模型,然后大家一起看是不是有效,最终共享,是这样的过程。我从2010年开始上这个课到现在已经五年多,每一年最后都有一个很好的celebration。

接下来通过一个小的录像给大家分享一下这个过程。

接下来我把下面的课程讲得快一点,这是研究生的课程,我们比较注重在不同的阶段设计师和用户起到什么作用。大家可以从这个图中看到,前期用户起到主导的作用,中期是两者平等的交流,后期设计师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在研究生的课程里面,我们特别强调research insights,我们要求两个人一组,对用户做非常详细的调研,他们要提供所有的信息,比方说要搜集多少照片,照片要进行各种分类,从分类中找准一个问题。

接下来给大家很快地过一下一组学生的设计过程,这是两个学生找到了这样的退休教师,然后发现这个退休教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身体上状况怎么样,哪些不太好,哪些是好的,非常典型的一天是怎么样度过的,会在家里做什么样的事情,用图像的方式来表达,他喜欢什么样的设计,这些设计给他带来了什么样的积极影响,他不喜欢什么设计,这些设计为什么会让他的生活有困难,然后他有什么样的典型话语,要做到这些你必须反反复复和用户进行交流。

很多照片都是实地拍摄的,比如说准备食物相关的,比如说跟家庭的家务相关的,比如说跟爱好相关的,最后看他有哪些方面的需求,把这些需求先整理出来,然后在需求中选中一点,就发现有哪些可能性,必须要写出一个清单,不要看这么一段字很短,其实学生觉得很困难,要把问题用很短的文字解释得很清楚,因为问题一旦清楚了,设计已经成功了一半。

然后要自己给自己写一个design brief,然后进行typical design process,从概念设计到最后发展,最后出来的解决方案。比如说清扫,用户的腰部骨骼有问题,所以要设计一个非常容易弯的扫帚和一个可以很灵活弯头的簸箕,最后学生要做出prototype,最重要的是实地要用,这个东西要送给用户,要让他长期使用,这一点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挑战。我这里不放录像了,直接进入第三个课程。

第三个课程我们只进行了一年,这个课程去年7月份暑假第一次进行,今年7月份我们会进行第二次,一周的课程,六个专业上百名的学生,提供15门课程,每个课程有专门的老师代课,每门课上两天,轮上三次,每个学生选三门课,上完两天换到另外一个课,再换另外一个课,每个星期一晚上搞活动,星期二晚上课程结束进行汇报,我们汇报五组,然后星期四的晚上再汇报另外五个组,星期六的晚上是最后的五个组。

这样的话大家虽然没有上够十五门课,但是互相都可以听到不同的组里做了什么,教师有一部分是学院自己的教师,有一部分教师是我从外院请的,还有一部分是从业界请的。

接下来给大家用录像讲一下课程怎么组织,这些课程有些是跟设计相关的,还有一些是跟媒体相关,比方说我们有摄影课、绘画课、肢体语言课、3D打印课,健康传播课,这些课基本上都有一些实践内容在里面,大家看的时候我可以解释一下。

这是一个可循环处理的课程,是由循环经济的老师在上。这是一个立体构成的课程。这是摄影课,特技摄影。这是舞蹈课,肢体语言。这是另外一个静态的摄影课,用很低的技术,但是拍摄起来可以有很好看照片的。这是我们的3D扫描。这是健康传播课。这是3D打印课。绘画课,绘画课大部分都是没有绘画基础的学生。这是我们请来的业界讲logo设计的。这是影片剪辑课。

接下来是每个单天晚上的活动时间,穿红衣服的是我们实验中心的副主任,他是具体组织这门课程的。通过这个课程,其实学生有一个反馈说,我介绍了一个设计学的过程控制的方法,然后每个人要交一个,最后的结果看起来真的让人很感动,对于学院文化的营造也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最后一个PPT,给大家发出一个邀请,今年的10月份我们会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举办同济设计周,希望大家有机会能够到同济大学实地考察指导,谢谢。

 

目标听众

· 设计师和设计教育者

· 产品经理及用研人员

· 管理者、创业者及投资者

· 设计爱好者和学生


关于[设计教育再设计]系列国际会议

该会议由无锡市人民政府、江南大学主办,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无锡市工业设计协会承办。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体验设计专业委员会(IXDC)等13家单位协办。共五届。

· 2012年:“范畴、方法、价值观”针对设计学科成为一级学科的背景,反思了设计学学科研究对象、实践方法和判断准则的定位问题;

· 2013年:“新领域、新问题、新对策”更多地从实践的角度探讨了设计思维在包括健康、服务设计、公共事务管理等诸多新兴领域的应用拓展,以及设计咨询服务自身的转型升级问题;

·  2014年:“哲学概念”明确地提出了哲学方法在理解设计领域复杂现象中可以发挥的抽象和理论构建作用。

· 2015年:“新现象基础:体验、策略、健康”围绕企业用户体验、战略策略、健康医疗等新兴共同话题或实践领域,用经验分享和学术抽象两种手段和现象学的方法,在探讨设计实践和设计教育新的理念和方法的同时,尝试将现象学的方法运用到实践升级和教育转型当中。

· 2016年:“精心设计的教育:经历、能力和理想”既是系列会议的收官之作,也是把会议从“设计教育”引向另一个主题的承上启下之作。

官网:http://rededu.jiangnan.edu.cn/

免费

0人打赏

机构简介

董华

董华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教授、院长

获得同济大学工业设计学士学位.建筑理论与设计硕士学位剑桥大学工程系设计博士学位。曾在英国剑桥大学工程设计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兼做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访问研究员.直接参与了英国工程与物理学科研究委员会及英国商贸部的四个设计研究课题,目前在英国伦敦布鲁奈尔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任讲师.从事产品设计教学和研究。
董华曾任剑桥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2003年), 全英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2004年), 并荣获中国优秀自费留学生奖(2005年)。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前身为无锡轻工业学院造型系,始建于1960年。为中国现代设计教育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和全国最早成立设计艺术学科的高校之一,是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主要发源地、中国设计教育改革的先导和示范学院。
经过长期实践积累,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形成了优良的学术传统与平实求是的学风,注重艺术与科学的结合,追踪设计学科的国际前沿动态,注重跨学科的跨文化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建构起“交叉、融合”为鲜明特色的教学研究型的设计教育体系,形成以“工业设计”为核心、多个相关设计专业领域为支撑、鲜明特色的“大设计”教学和研究格局。培养了大批优秀设计人才和技术与学术骨干,为国家经济和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联系客服

故障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