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方式与意义的范式转变

1 课时 时长:17:03

分享至:
收藏

免费

2016年[设计教育再设计]第五届国际会议服务设计&社会创新分论坛,该论坛从服务设计与创新方向的设计出发,与参与嘉宾共同探讨怎样的课程才能更有效地传达服务设计与社会创新的核心思想。

在本段演讲中,来自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巩淼森副院长,发表了题为“服务设计与社会创新:方式与意义的范式转变”的演讲。演讲中,巩教授谈及DesisLab在服务创新设计方面的工作,他表示这不仅是一个研究生课程,更是对这方面的探索、研究和实践。


重点获益

· 了解DESIS LAB进行了哪些课程上的创新

· 理解服务设计和社会创新的概念和内容

· 了解服务设计与创新如何适应市场需求


图文实录:

我将利用差不多二十分钟的时间向大家介绍一下我自己所领导的这个DESIS LAB在服务设计和社会创新方面的工作。按照会议的要求,我主要是把这个作为一个研究生的课程来介绍的,但是同时这门课程的介绍可以反映我们在这方面的探索、研究和实践。

我会介绍一下这个背景,介绍这样一个课程本身和介绍一定的经验和反思。背景方面,因为是我做的这个课程,所以我介绍一下我学习的背景。和这个最相关的是我在米兰理工进行的博士的学习,在MIT做博士的联合培养。右边是我基本的知识模块,当中主要的是服务设计和社会创新。

我故事都是和DESIS LAB相关的,我在2010年回国成立了这样一个实验室,我们探索了五年,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其中一个重要的探索平台就是这个研究生的课程。因为会议时间关系,就不展开讲这些名词概念,用语言来解释语言非常费劲,不是国际会议能说清楚的。如果大家不清楚,可以看看这两本书,前面已经有朋友买过了。没有必要把它当成圣经,它就是一本书,当然它里面充满了智慧,值得一读。

就我个人而言,我将把服务设计和社会创新在方式和意义上都进行范式转型,也即是方式上强调战略设计战略思考,强调问题解决,强调系统的可靠性。同时它是意义的转型,意义一方面讲伦理、社会责任,另外一方面是讲美学,是讲这样一个观念的创造。

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的DESIS LAB这边在教学这一块领域的探索,主要包括我们2008年开始的每年一到两次的DESIS Workshop,以及我们在研究生和本科生阶段开设的设计服务的课程。这是2008年我们和一批意大利的同事回国和设计学院的同事共同做的一个非常长的这样一个工作坊,那时候我们把服务设计的概念比较系统的引入到交通大学来。如今这些参与者都在业界成为了中坚力量。这是当时的一些工作的场景。

其中有一门给研究生上的课程就是PSSD,从2010年到目前我们一直用不同的主题来做这个课程,这是我们的一点积累。比如说2010年、2011年我们做公共服务,2013年做Design for Celebration2014年做食品和农业这一块,2015年做的是EV 3.0,关于电动交通和服务这一块。没有时间展开各个课程的情况和成果,课程本身的介绍在我们图书馆门厅可以详细了解。

今年我们把这个课程直接改为服务设计和社会创新,这个话题被广泛的讨论,大家应该不会陌生,因此我们直接把它改成这样一门课。这门课强调设计方式、设计方法和设计文化上要有新的思考,用整体的思维面对复杂的问题,去理解和展望复杂问题的愿景。

这门课的基本的框架,首先是要学生理解当代这个社会产业的情况,需要对设计提出新的范式的要求。第二个,掌握基本服务设计的概念、方法和工具第三个,了解社会创新这样一个领域的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理解。

这个课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它是基于DESIS LAB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它是一个科学和教研的平台,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食品和农业、公共服务积极福利、健康与老龄化、公共交通与智慧城市等领域。

在农业这一块我们主要是探索农业的这样一些品质和它的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在健康这个领域我们主要讨论如何利用更少的资源解决未来老龄照护以及看护的问题。在积极福利领域我们也是一样,通过一些社会创新的方式,来研究如何让我们的弱势群体能够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和更低的生活成本指出,在可持续交通这个领域,主要是探索未来的交通的新的方式,以及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关联。

第二个特点,这门课是项目导向的,用了在做当中学的方式,不然抽象的讲是很容易让人产生睡意的。所以这门课集合了讲座、研讨、案例分析、案例研究和课题拓展,课题拓展就是项目,是课程核心的部分。每个小组在完成这个课程的时候,同时完成一个课题,这个课题以项目的形式呈现。今年2016年的课程的初步概念已经在我们的设计学院的大厅展出,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一看。

同时今年的这个课程内容会在明天的工作坊当中有一个非常短的概述,在设计学院的302课室。同时我们这门课也是设计学院整个国际课程群以及刚刚成立的一个全英文的国际研究生课程当中核心的课程之一。这个课程同时也是国际合作平台的重要的载体。在过去的五年里面,我们有很多访问学者参与到这个课程当中,和我们一起指导和探讨,作为课程本身,也和他们做科研上的合作。

最后稍微谈一谈在多年探讨之后基本的反思和讨论。第一个,大家很熟悉的一种说法,设计驱动创新。前面主讲嘉宾演讲的时候,我们讨论到如果每个人都能设计,那么设计学院的设计到底是什么样的设计?我们有什么样的核心功能?或者说设计经常和创新捆绑在一块儿,设计和创新是什么样的关系?社会创新到底和技术创新,和商业创新,和产品创新,有什么大的本质的差别?它们之间和设计又是什么样的关系?

这里面有一个考虑,首先创新本身如果作为一种现象,当它发生的时候,它就是它。有的人叫它社会创新,有的人叫它技术创新,有的人叫它商业模式创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不同角度的认知,但是它是一个事情。

以我的经验,我们今天很多事情的发生可以称之为创新的话,那么它不可能是单纯的社会创新,或者说单一的技术创新,或者单一的商业模式创新。创新本身是一个整体,我们这么叫它,只是从我们的认知里去描述它。所以我想,社会创新也好,其他创新也好,它有多面性,它本身是综合的。

当然每个创新本身的侧重点可能不太一样,以目前我们问题的挑战的复杂程度来说,我们的创新通常需要多维度的创新,多面的创新,多面的努力,才能应对我们的重大挑战。

这个里面我们认为,在很多创新过程当中设计起到了驱动力的作用。也就是说设计由原来的一个技术创新或者商业模式创新的附属,要走到创新的源头和核心。不知道这个路有多长,但是这是我个人的愿景。当然,这个时候的设计会是多元化的,也会是一个非常丰富的文化。其中有一个重要的表述就是服务设计。

因此,当我们把创新本身整体的去理解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不能光集中在用户体验的这个层面上。通常我们看不到事物的本质的时候,我们会拿用户体验来说事。但真正的要使事情发生的话,我们需要更加透彻的去理解事物的创新的内在的逻辑和结构。这是第一个讨论。

第二个讨论是,今天的教育,我们是培养设计师和培养设计研究人员,但是当我们做这门课程的时候,我们立足的是为了培养未来的设计师和研究人员,而不仅仅是培养今天的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设计师和研究人员。

我们在六七年前开设这门课程的时候,很多同学就会问,我学服务设计,我学这些东西,能找到工作吗?我说不能。在当年的社会语境下,没有这样的职业。但是事情在很快发生变化,特别是2015年,去年我感受到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产业界和教育界广泛认识到服务设计的重要性,纷纷开设课程、找老师,企业也请服务设计的专家去交流。服务设计公司、咨询公司也是一批一批起来。

这个时候时机成熟了,我们早年培养的一批学生就成为这里面第一批适应这样的变化的。因此在当今社会快速变化的情况下,我们不能只着眼于今天培养出来能找到工作,而是五年十年之后依然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这是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这样一个能力,这是我们这门课程所强调的。

最后我这样的观点也分享了好几次,就是我们这门课程是试图从一个教学的活动,去继续的往前走,到一个社会的行动。不光是在学校里课堂里学习,我们还要把idea付诸实施,更紧密的结合我们实际的问题,实际的客户和实际的用户

这还不够,进一步我们要把我们的想法和创新的点子能够变成一个社会企业,在我们这个语境上,一旦商业化了,马上就没有那么高大上了,所以说变成社会企业,才能持续的为社会创造价值。如果设计师的设计足够妥当的话,是可以成为社会企业的。我们这个联合实验室已经孵化出两个企业来,一个是可益会,我讲过很多次,目前已经成型,还不是很成熟,还有一个是王晶背书,还在筹备阶段。

因此我想设计教育不能只局限在提供这种设计提案,提供这种设计愿景,还有搞几个活动。我们应该通过我们的能力,真正为社会创造持久的价值。当然这个价值,我们不能单干,我们得跟社会伙伴、企业伙伴一起来合作。

这就是我的分享,谢谢大家。

 

目标听众

· 设计师和设计教育者

· 产品经理及用研人员

· 管理者、创业者及投资者

· 设计爱好者和学生

 

关于[设计教育再设计]系列国际会议

该会议由无锡市人民政府、江南大学主办,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无锡市工业设计协会承办。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体验设计专业委员会(IXDC)13家单位协办。共五届。

· 2012年:范畴、方法、价值观针对设计学科成为一级学科的背景,反思了设计学学科研究对象、实践方法和判断准则的定位问题;

· 2013年:新领域、新问题、新对策更多地从实践的角度探讨了设计思维在包括健康、服务设计、公共事务管理等诸多新兴领域的应用拓展,以及设计咨询服务自身的转型升级问题;

· 2014年:哲学概念明确地提出了哲学方法在理解设计领域复杂现象中可以发挥的抽象和理论构建作用。

· 2015年:新现象基础:体验、策略、健康围绕企业用户体验、战略策略、健康医疗等新兴共同话题或实践领域,用经验分享和学术抽象两种手段和现象学的方法,在探讨设计实践和设计教育新的理念和方法的同时,尝试将现象学的方法运用到实践升级和教育转型当中。

· 2016年:精心设计的教育:经历、能力和理想既是系列会议的收官之作,也是把会议从设计教育引向另一个主题的承上启下之作。

官网:http://rededu.jiangnan.edu.cn/

 


免费

0人打赏

机构简介

巩淼森

巩淼森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副教授、副院长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副院长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前身为无锡轻工业学院造型系,始建于1960年。为中国现代设计教育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和全国最早成立设计艺术学科的高校之一,是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主要发源地、中国设计教育改革的先导和示范学院。
经过长期实践积累,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形成了优良的学术传统与平实求是的学风,注重艺术与科学的结合,追踪设计学科的国际前沿动态,注重跨学科的跨文化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建构起“交叉、融合”为鲜明特色的教学研究型的设计教育体系,形成以“工业设计”为核心、多个相关设计专业领域为支撑、鲜明特色的“大设计”教学和研究格局。培养了大批优秀设计人才和技术与学术骨干,为国家经济和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联系客服

故障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