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构筑设计基础教育新模式

1 课时 时长:49:23

分享至:
收藏

免费

2016年[设计教育再设计]第五届国际会议基础设计分论坛,该论坛从设计类课程本身的设计出发,与嘉宾共同探讨如何实现课程设计和教学改革及其理论体系和可行的教学方法。

在本段演讲中,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邱松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主题为“构筑设计基础教育新模式”的演讲,他重点阐述了设计基础教学的改革思路和创新模式,针对人才培养目标,通过知识结构与课程设置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剖析,并以此作出了设计基础教育的新模式。


重点获益

· 了解设计基础教学应该如何进行改革

· 学习清华大学设计教学的创新模式


图文实录:

各位上午好,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的是“建构设计基础教育新模式”,这也是结合清华大学基础教学改革的成果来的。

这是我的一个简历,谈到“基础的设计”,其实我们要跟另外一个概念相关联——顶层设计。我们的基础教育其实跟最后培养人才的目标是相对应的,如果脱离这个,可能基础方案就无法制定,也没有办法最后落实。

基础,其实根据你的培养目标不同,基础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觉得基础教学的模式不一定要千篇一律,都要按一个模式来做。就像建筑物一样,决定于你要盖什么样的建筑,是做五层楼的别墅还是一个盖一个摩天大楼?如果我们盖一个别墅,可能它的基础就打到三、五米就够了,但是如果要做一个摩天大楼,那么它的基础要打到岩石层。所以说我们的基础实际上跟我们的培养最后的输出人才是紧密相关的。

在我展开之前,我想把两个概念跟大家澄清一下,一个是通识基础,一个是专业基础。很多老师容易把它们弄混淆,所谓的通识基础,强调的是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培养的是综合性的人才。而专业技术强调的是本学科专业的知识学习,培养的方向是专业性人才。

我记得上个月我还跟我们学校副院长探讨,他说,我们要不要成立基础部?我发现很多学校都在演讲的时候说这个问题,都在纠结,我们要不要基础部?我觉得这个东西没法直接回答。我跟我们的院长说这个取决于你要什么样的培养模式,要最后输出什么样的人才。如果说要培养一个综合性的人才,那么我觉得基础部有必要,如果我只是强调专业的学习、职业化的教育,那么可以不用基础部,进来就可以开始进入专业教育。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其实清华的前校长有非常精辟的解释,我非常认可他所说,他说,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社会的需求者,通才为大,专业次之。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我觉得这段话说得非常精辟,这是对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做了非常专业的说明。


学生其实在成才的时候会受几个方面的影响,一个是家庭环境,有很多的学生的不良习惯其实都跟家庭有着直接关系,你看到父母就能了解学生为什么会那样。一个是社会环境,如果我们的社会都是拜金主义,那么学生可能进来学习就看哪个挣钱,哪个专业将来好找工作,所以是跟社会有直接关系的,老师再怎么教育他也没有用,因为他们的价值观是跟社会相吻合的。一个是学校环境,学校的环境,包含硬件环境、老师以及我们给他创造的发展空间,这些共同作用于学生。所以我们说,学生教得好不好,如果单一地说老师的功过,我觉得这不公平。我觉得是跟三个方面都有关系的。

20160909160900547.jpg

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呢?普林斯顿大学曾经给学生做了一个十二条的标准,毕业要达到这样的标准。我根据这个标准做了一个整合,概括为四个能力:

第一个是思维和表达能力,这是排在第一位,我们有的时候很强调学生学习知识、技能,其实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跟别人表达。如果不会表达,再有能力也道不出来,也没有办法跟别人进行协作形成合力,所以要强调学会思维和表达。第二个是合作和创新能力,要跟大家合作,在现在的社会中,任何事情靠一个人都是不能完成,我们需要跟很多人进行合作,所以这种合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效率。第三个是创新能力,这个我不用说了。第四个是学习与判断能力,这个非常重要,我们现在是信息社会,信息浩如烟海,如何判断哪种信息有用,哪种信息没有用?这些判断能力是很重要的。再就是拓展与持久能力,我们不仅要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扩展知识,这等一会后面会说。所以这四种能力是我们将来要培养的方向,这样也就决定了我们将来的课程和教学的结构是怎么样建立的。

在学校里的学习知识结构无外乎四类,一个是知识,我想这个大家应该都能够理解,因为在学校里就是学知识的。一个是技能,在美术院校里面更加强调的是技能的学习。一个是经验的学习,这个经验怎么学?我等一会后面会说。还有一个是方法,这是我觉得更重要的。

下面我逐一地给大家解释,首先学知识。可能没有任何人会质疑在学校里要学知识,但是怎么学?这可能有很大的问题,甚至很多老师也不太清楚怎么教知识。

我觉得教知识要注意两个关键的东西,一个是知识结构,一个是知识点。很多老师喜欢说,把我知道的东西全部告诉学生,但老师了解的东西只是知识结构的一部分,你把你的所有东西全部告诉学生,也就是知识结构的一小部分,实际上你告诉学生的知识是不完全的。再加上有些老师保守一些,可能更打折扣。所以我们跟学生讲的时候,对于你领域里的知识结构一定要说得清楚。这样也可以让我们学习更有效率,同样教起来也会更有效率。


很多老师说课时不够,我要讲的东西很多。其实我倒想问问,你讲的方法对不对?事无巨细地都告诉学生,那课时当然不够。所以这个时候你要告诉他们知识结构。我打一个比方,不一定合适,我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如何了解城市?首先买一份地图,然后看城市的结构,找到一些标志物,那么这个城市的结构就相当于我们的知识结构,这种标志物就相当我们许多的知识点。所以只要把这个知识结构和知识点告诉学生,不用所有的东西都给他们说明,学生可以自学,可以根据结构自己搜索知识、学习知识。所以不要觉得只有老师讲的东西才是学习,其实学生自学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阶段。

我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通常很强调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其实这只是一部分,而且还不是最重要的部分,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扩展知识,就是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里展开扩充,其实这种能力更重要,比学习和应用知识更重要。而我们很多人在学习的阶段里,老师不注意这方面的知识扩展。我们要能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如果不学会这种扩展知识,那么学习会很有限,在四年里学到的知识也会很有限,如果我们学习了扩展知识的能力,可能就可以几倍、几十倍地放大我们所学的知识。

技能的学习,技能其实包括两个方法,一个是技术,一个是技巧。我们在艺术院校里,很多人强调技能、技巧,而不是技术,技术更多的是跟现在科学技术相关的。很多艺术院校的老师们、学生们认为科技跟我们没有关系,甚至有了排斥。包括有的清华搞美术的老师,至今还拒绝电脑,至今还不上网。我觉得这实际上就跟社会脱节了,拒绝了解新的东西。当别人都习惯用这种语言时,你不会用,那你就没法跟大家沟通了。

学习应用和知识也是很类似,我们要强调学习和应用,其实更重要的要强调发展和创造。我们不要觉得学了一个技巧、技能,就能一招鲜吃遍天,高枕无忧,其实随着社会的变化,我们掌握的东西很快就会落伍,那么这个时候就要学会如何发展,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学到的东西创新创造,这是我觉得更为重要的东西。

20160909160912337.jpg

经验的学习,对于经验学习的理解很多人有误区,尤其是老师,认为经验学习是把我的一生宝贵经验全部毫无保留奉献地告诉学生,认为这样是最好的学习方法,特别是搞艺术、造型的老师认为自己积累了一生的经验一定要好好地告诉学生,教给学生,其实这也是非常错误的。经验,不是只要老师的经验。学生和老师的背景、习惯、思维方法上都不一样,即使拿到老师成功的经验,也不可能使自己成功。所以说对于经验的学习,我觉得要在老师教授的时候,首先让学生去学会体验和探索,另外就是要注意总结和积累。


这个经验如何学习?是在老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实践的过程积累起来的经验,这个经验不是老师的经验,是学生自己的经验,这样这个经验才是受用一辈子的。所以说我们要学习经验,但不是学习老师的经验,是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通过实践中的过程去创造积累出经验,所以这个过程很重要。最后,思维和方法。我觉得思维和方法很简单,就是教你怎么想、怎么做,这可以说是纲举目张,只有抓住这个思维方法,才是抓住了关键,学习了关键。

刚才讲到的四个方面,其实不是孤立的,而是融合在一块儿,就是说知识、方法,通过综合性的训练获得经验,最后提升能力,这个过程就是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也是由教授到感悟的过程。其实这就是我们整个的教学体系和最后的教学目标。

这是我们清华大学制定的教学目标:建立“宽口径、厚基础、创新性”基础核心课程体系,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家意识、基于创新和追求卓越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奠定较全面的综合素质和坚实的专业基础。因为清华大学是一个国家重点学校,所以它的立足可能跟别的学校有所不同。再加上我们现在的学科变化,大家都知道现在学科已经升级了,设计学院、美术学院、艺术学院分类为一级学科。

根据这些情况,我们把课程进行了规划,将必修课、选修课以及名师讲座相结合。选修课的范围很大,是在全校的范围里,我们的清华选修课有两百多门,可以是工科的,可以是文科的。这是基础教学的知识点模型,涉及到社会与文化、思维与方法、视觉与表达和媒体与技术等等。根据这些,我们制定了课程的结构,必修课与选修课。我们看到设计学科的课,完全不知道所以然,三维、两维到底讲什么?我们会后面告诉大家。

课程的结构怎么搭建?我们很多人认为基础课和专业课有的时候会脱节,衔接不上。最开始我做基础教学改革的时候也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就是觉得应该把我们的专业课下放,在一年级就开始进入专业学习,后来我发现这是行不通的,因为他们的知识结构还不足以去做设计,所以做的东西都很浅,也达不到所需要的效果。后来我想,那么既然我们不可能把设计课下放,那我们能不能在基础课程里面具备设计课程的思维方法?


通过这个训练,通过这个实践,我发现这个可以行得通,所以我提出了糖葫芦的课程结构。什么叫“糖葫芦”?大家吃过吗?就是通过竹签子把山楂串在一块儿。其实我们的课也像这样,以前很多上的课,没有人贯穿它,没有把这些课想办法整合,打比方说就是一堆零配件,平常不组装,一直到四年级毕业设计的时候,到最后再组装,这个组装是很困难的,学生可能到四年级,很多课就忘记了,可能抓到什么就是什么,这是很有损失的,而且是对我们的学生是没有帮助的。所以我想提出整合的概念,就是分装的概念,我们用一些课程把相关的知识结构进行打包,然后进行分装,一架飞机两百多万个零配件,一下子组装怎么可能?所以必须要分装,把翅膀、机头、机尾进行分装,最后再总装,非常方便。

那么实际上串起来的竹签子就是我们的设计思维和方法,方法是按照程序贯穿起来的,观察、分析、归纳、联想、创造、评价,是按照这条线循序渐进的。根据这个思维方法,我们把它建立了课程群,刚才我们说的视角语言、三维基础,这就是我们的课程群,我仔细地再给大家讲一下课程群到底怎么建立。我们的课并没有创造新的课程,而是把原来的课,比如说素描写生、装饰图案、平面构成、图形创意进行打包整合起来,然后搬到设计思维方法里逐步地贯穿起来。我们的学习其实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学习过程,另外一个是创造过程。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即基础教学的时候比较注意蓝色的部分,这就是学习的过程,却忽略了后面的创造过程,学习的过程是A到B的过程,是有对象的一个学习。其实更重要的是后面的过程,就是由B到C的过程,是一个脱离对象的学习,这个学习其实在我们的基础教育里面更为重要,因为这块不重视的话,将来就会培养出很多山寨。通过改革我们形成了这样的特色,强调通识教育为主的教学模式,必修课和选修课结合。注重思维方法过程的学习,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很多老师都抢着上必修课,觉得选修课不重要,其实这是错误的。选修课的培养,其实恰恰是个性化的培养,而必修课是强调必须掌握的知识。

第三,采用讲授、讨论和实践的结合,鼓励探索拓展知识面,坚持名师教授一线授课,我们最著名的教授,包括我们的院长、系主任都在大一上课。然后小班,精讲,因材施教,我们把大班40个人减到每个班不许超过30个人,这样才能保证老师可以很好地指导学生。

统筹原来的师资组成的课程组,建立跨学科的专业教学平台。我们的基础部老师只有十几个,但是我们动员的老师是多少?五十个。其它的老师是怎么来的?从各个系里面调配过来的,所以我们会在全院里面协调教师。这样有一个非常大的好处,教专业课的老师教基础课就知道基础是怎么回事了,在教专业的时候他也可以很好地进行协调。所以通过这样的老师来上了以后,以前大家很抱怨基础部,现在基本上不抱怨了,因为这些老师也参与进来了,抱怨了也等于抱怨自己。

我们结合课题具体看一看,这是视觉语言课,相当于以前的写生课,这是学生刚刚上完了的第一堂课,这是穿了一个月的球鞋。以前我们的课可能上到这里就结束了,最多是表现得更好一些,更深入一些,大同小异,但是这个课对于我们来说只是刚刚开始,接着用装饰的方式,装饰的特点是夸张变形,把特点强化出来,然后找规律,外形已经不重要了,更强调的是组织的关系,一直到最后的联想和创造。所以最后变成了一个非常抽象的一个画面,如果把中间的过程,其实它还有很多张,我只是选择了几张。如果我们看球鞋和最后的抽象画,把中间挡住隐藏掉,那么谁也不会想这个球鞋跟抽象画有关联性。但是如果我把中间的过程拿过来以后,你就认为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通过这个学习也让整个过程得到贯穿,各方面的知识得到提升。

三维造型技术,这个课首先要找一个喜欢的动物,然后找五张图片,不少于五张图片,为什么?因为一张图片不能准确地反映动物的特点,如果有五个图片就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过来。找完了以后用三到四个词来概括,你看这还是一种观察,在分析的过程里,但是跟刚才的不一样,你看学生找了很多词,最后归纳了一下,乐天、憨厚、聪明、友好。在用这个词语的时候,他已经把他的感觉、感受带进去了,所以这个时候不是一个简单的动物本身,而是加进了自己情感的理解。这个时候再用素描的方法画出来。

这跟刚才的写生不一样,刚才只是把对象表达出来,这个是要理解,把自己的感受画出来,这比刚才更难,因为你要把重要的东西强化出来,把不重要的东西弱化,不要小看这个素描,这个素描在不同的地方可能用法是不一样的。然后简化甚至变线,一开始走这个方向,我说你最初的感受表达出来没有?他说,没有,说明你的方向不对。紧接着他又往另一个方向走,你看,我们在评判的是始终强调他的感受,然后用铁丝来做,平面变成立体,两维变成三维,两维到三维是学生的坎儿,两维的思维到三维的思维变化是比较困难的。

你看学生做的第一个小猪,这个是像边框一样的,经纬线都有。你别看这个很难看,这是学生最初对于三维立体的认识,所以这个时候老师不能批评,反而要鼓励他,因为这就是他开始的一个过程。我说,这个不错,你还有没有办法再简化一下?他说,可以,变成第二个,把经线去掉变成纬线,像一个弹簧一样。我说,还能不能再简化?我开导他说,你变成弹簧是不是太单调?这个时候再简化。我说,你最初对于小猪的几个词的认识,这里面体现了没有?他说,没有体现。我说,那说明你还没有到位,再接着做。这个学生最后做了小猪,用了一根铁丝,你看刚才的四个词是不是在这里面体现出来了?而且非常简单。

我们并不是说让学生非要做抽象、雕塑,而是我们在训练他的思维。就是说他从观察到最后一步一步的变成他需要的结果,这就是我们最重要的过程。所以过程比结果其实更重要,也可能最后的结果是失败的,但是没有关系,因为只要过程是成功的结果迟早也是可以成功的。所以我给学生评判的成绩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个是出勤,现在有的学生出勤比较差,还有一个,是过程,再一个是结果。如果只有结果没有过程,你这个是不及格的,学生拿着作业,把过程老老实实地保留过来给我,所以这完全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

20160909160932132.jpg

我们把材料变成面材,用纸做面具,学生做完了以后做得很开心,我们还开了派对,像化妆舞会一样。我发现以前用理性的羧逻辑推理的方法很多,其实直觉的方法很少。事实上我们做设计的,特别是搞艺术的,很多是靠直觉,好的眼光是训练出来的,但是这能不能教?有人觉得这不可以教,感觉是没法教的。我们也在探讨这到底可不可以教,我们这个课就是针对这个来训练的。

这个能不能行得通?我们做设计的时候,通常是调研、分析、最后逻辑推理,一步一步肯定可以有结果,最后肯定可以出成品,但是这并不一定是好的东西。相反有的时候靠灵感一下子迸发出做一个东西,可能做得很好。说明我们在创造的时候有两条路都可行,并不是说逻辑推理是唯一的路。

那么这种靠感知是不是也可以行得通?这个课叫飞翔,也是我上的,首先学生看一个片子《迁徙的鸟》,导演是法国的,拍得非常棒。学生看之前每人带三张A3的纸,看完以后马上画,只有一个要求,不许想,不许画具像的东西,只能画线,而且最好是连续的线。学生当时完全找不到感觉,因为学的韵律、结构全部找不到,有的学生说一开始要画鸟的形态,我说,不允许。就是一种感受,你看完片子的感受,通过线完全可以表达出来。

你看学生画了很多的线,为什么要画很多?因为一开始可能找不到。我让他画,逐渐逐渐他找到了感觉。然后画完以后用一个取景框找到最能理解的、最能代表他感受的线图,接下来就可以用他学到的知识,比如韵律、节奏、比例关系,在这里进行微调。之后再用铁丝做出来,你看平面变成立体,而且是空间的,用铁丝做,做完了以后以它为母线用油泥来做,就变成立体的。

这个很有意思,就是说学生最开始的时候根本不能预测最后做的东西是什么样的,做完了以后他自己觉得完全是我想象不到的,所以这个和逻辑性的推理是不同的,因为逻辑是预判最后设计什么样,基本可以预判出来,但是这个是没法预判的,所以这种感受是很有意思的,而且出来的形态也是非常不同的,不常见的形态。

那么这个并没有完,我们选择这里面的一部分用对称或者平衡的方式做,做什么?做跑车。我们从一个片子的感受到最后做出产品,完成了周期设计过程。二年级的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交通工具,做出来的造型跟我们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当时还有一个三年级的老师讲,从底盘、人坐的空间慢慢推,但是推出来的形差很多。那么功能上有什么问题?没有关系,这两个是可以相互协调的。后来我再展开的时候是又回到铁丝,做空的壳,用呢绒袜子这种东西套上,就是里面变成空间的形态。因为时间关系,我不再展开了。

空间的学习,在设计里面比较难,在清华里面真正讲空间的课屈指可数,没几个老师,而且空间到底怎么讲?空间难在你用看得见的东西表达看不见的东西,空间完全看不到,但是可以感受到,所以这在教学的时候,对于学生比较难,一个是平面到三维的东西,这比较难,还有一个更难的是三维实体到三维的空间。

这个时候我让学生可以到一些建筑的里面考察感受,带着摄像机、照相机去考察。你看,通过拍一些照片,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学生的着眼点已经不在实物形态,而是在空间的形态上,这说明他对于空间已经有所理解,从门看里面的形态,拍河,一般拍实体不会关注这些东西,这说明他对于空间已经有所理解了。在这个基础上做一个服装的卖场,因为这是服装班的学生,我没有强调一定要做中国风格的东西,而做传统的景观东西。你看做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带进来,因为中国的园林空间的东西感受到了,这是一年级的学生做的,并不是三四年级的学生做的模型,做得很大,三个女生做的形态。所以这样就完全改变了我们对于空间的教授。

还有一个比较难的是结构,我在后天有训练,学生通常对于造型很难理解,但是对于材料怎么理解?不是为了美、好看不好看,而是通过结构,通过合理性来做造型,这个对学生来说也是比较困难的,我们的课程就是专门训练这个的。用很细的木条加上棉线做一个桥,跨度是一米二,木条只有九十公分,要做一米二的跨度?因为没法拿一根木条直接跨过去,所以必须要接,一接就有结构,所以必须要考虑结构。为什么要用线?线在里面不是起到捆绑的作用,线在里面起到的是结构的作用。那么木条是硬的,是刚性的,线是完全软的,所以它根本没有支撑的能力,木条有支撑的能力。这个时候,一软一硬如何协调结构?这里面非常有玄机。

关键是做完以后还要在正中央放两块砖头,这其实很考验学生的能力,看起来做桥觉得很好很漂亮,一放两个砖头,一下子折了。所以放的时候都很紧张,有的女孩子手都在抖,但是一成功以后非常开心。因为很有挑战性,行就行,不行一下子就不行,所以学生改变了只是从美的角度理解造型,明白了要从结构的角度去考虑,这才是我们设计里的关键。而且通过学生的尝试,做了很多的结构,完全超出我们的想象。

所以你看,学生其实潜力非常大,只要你的好课的题能够将他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他会非常上心地做。我们的学生原来都是讨价还价,作业可不可以简单一点?我们没有那么多钱,后来上完以后,学生,花四五百也不吭声,熬夜熬好几天也不说,因为他感兴趣。

这是我们的研究课题,研究不是说从研究生就开始做,而是一年级就培养研究能力,这是服装班的学生,我们完全可以不考虑有没有专业的背景。首先研究花的结构和造型,然后最后做一个帽子、花冠,很简单的材料,纸、铁丝就可以做,而且这种造型跟我们原来的帽子不一样。研究鸟巢、洞穴,学生研究织布鸟,织布鸟的编织非常好,而且他们从各种网站找到了很多的资料,最后总结这个造型的规律,然后把它移植到我们的建筑上。在热带森林里怎么样做建筑,他们提出热带的渡假村“鸭梨宅”。通过各种结构,最后作出了这样的渡假村,可以自己拉上去,这个学生最初连滑轮的风力都不知道,最后将这些知识都掌握了。

这是我们的纸版椅,我快速过一下,也是训练材料和结构的关系。这也是很有意思的,我们很多的设计做了调研以后,发现设计脱节了,就是说调研是调研,最后设计是设计,问题出在什么地方?调研完以后出现了几个关键词,如何转变成造型。我了解,我们现在目前没有课在训练,我的作业就是让学生先在一个词库里面找到他要的词,他找到是“现代、流畅和飘逸”,然后搜集相应的图。飘逸到底怎么样表现?

你看很有意思,学生找的图很准确,头发,很有飘逸感,但是怎么样算飘逸?后来通过总结发现,头发要有横向的发展,要呈波浪状,要有一定的体量和层次,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就是尾巴,收尾力量往上挑的。流畅是怎么样的,后来通过分析发现,线要有一致的方向,没有交叉和缠绕、弯折,近乎直线,而且是自上往下的。

现代,我们很多人把现代感放在嘴边,到底什么是现代?大家自己想想到底什么是现代?你说清楚,什么东西是现代的?什么样的造型可以代表现代?很多人说几何形,其实都没有说到关键。现代其实跟传统是相对应的,因为现代和传统最重要的就是加工方式改变了,用机器化加工。机器的加工,一个是规整,有的说几何形,几何形的加工比较方便,如果是曲线,同样可以。加工的规则,直线非常直,平面抛光到位。还有一个特点,因为加工要符合加工的特点,不可能做很大,所以要拆分,要变成单元化的组合,这是两个特点。

再一个就是单元部件,简约、有节奏感,把这些融合进去以后,再做造型画草图,感受就不一样了。最后做了一个跑车的造型,是不是具备了?如果光洁度这些东西做得精准一些,现代更强,飘逸和流畅基本上也做到了。所以我强调做造型,不是说要学会大概地做一个造型,而是要学会精准造型,而不是大概的,那没有用,因为将来做造型的时候,很多产品系列都必须分得很清楚,造型要精确地区分开。

动态的形态是对于四维的训练。通过这个训练,学生对于动态的形态产生了很深的认识,这是做的发球机,里面有编程,这都是一年级的学生做的,他们用两周的课就完成了编程的学习,所以学生的潜力是非常大的。还有盖图章,触控盖图章,这是打架子鼓的。所以要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出来。

最后我稍微扩充一些在研究生教学方面的事情,基础教学在一年级只是课程这块,研究生这块我们要成体系,在理论方面要进一步提高。因为要强调学科的整合,最后应用的领域也非常广泛。这是我给学生带的课,用当今最先进的技术来做造型,这是用石墨烯和D30、骨传导做的头盔。这是南方航空公司的,把茶点都结合进来。这是研究水生植物,最后做水上建筑。我们其实把科学的实验引进来了,最后大家得到这样的结构,因为水里面的结构和陆地上的结构不一样,用这样的结构我们再进行空间的分割,最后做出水上建筑。这是对于动物的研究,外骨骼动物,昆虫的枪膛没有同心圆,都是这样弧形的,而我们的飞机管子都是同心圆。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来,这种结构远远优于它。

通过做实验也得到了这样的印证,包括外翘也是跟受力有关的。最后做实验,这样的一个体型结构抗弯能力远远优于方管和圆管,你看受力就会知道,最后把这些结构用到无人机里面,解决了无人机抗摔的问题。最后他们参加了首届直升飞机大赛获得了第二名。

这是我们带学生做了一些比赛,水下的摩天楼,因为时间的原因我不展开了,这是上面的部分。这是通过3D打印做的沙漠的摩天楼,建立的城市。这是做的太空的空间站,环形的。这是空间站的内部。咱们现在有很多矿产的采空区,带来次生灾害,我们建立了如何填充,我们通过垃圾处理进行填充。这是它的结构,这是我们做的一些灯具。

最后我们看一个成果,看一点就结束了。通过这个基础,我们可以看到专业之间的变化。(视频)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放到这里,谢谢大家。


目标听众

· 设计师和设计教育者

· 产品经理及用研人员

· 管理者、创业者及投资者

· 设计爱好者和学生


关于[设计教育再设计]系列国际会议

该会议由无锡市人民政府、江南大学主办,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无锡市工业设计协会承办。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体验设计专业委员会(IXDC)等13家单位协办。共五届。

· 2012年:“范畴、方法、价值观”针对设计学科成为一级学科的背景,反思了设计学学科研究对象、实践方法和判断准则的定位问题;

· 2013年:“新领域、新问题、新对策”更多地从实践的角度探讨了设计思维在包括健康、服务设计、公共事务管理等诸多新兴领域的应用拓展,以及设计咨询服务自身的转型升级问题;

· 2014年:“哲学概念”明确地提出了哲学方法在理解设计领域复杂现象中可以发挥的抽象和理论构建作用。

· 2015年:“新现象基础:体验、策略、健康”围绕企业用户体验、战略策略、健康医疗等新兴共同话题或实践领域,用经验分享和学术抽象两种手段和现象学的方法,在探讨设计实践和设计教育新的理念和方法的同时,尝试将现象学的方法运用到实践升级和教育转型当中。

· 2016年:“精心设计的教育:经历、能力和理想”既是系列会议的收官之作,也是把会议从“设计教育”引向另一个主题的承上启下之作。

官网:http://rededu.jiangnan.edu.cn/

免费

0人打赏

机构简介

邱松

邱松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教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基础教研室主任,中国工业设计十佳教育工作者
教育经历:
1988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院工业设计系
2005年,毕业于英国布鲁内尔大学设计工程学院“设计战略与创新”专业
研究方向:
设计形态学研究与应用、设计创新与品牌战略
社会兼职:
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会理事
北京设计学会理事
中国流行色协会理事
全国自学考试委员会委员
国际设计管理协会(DMI)会员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资深会员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前身为无锡轻工业学院造型系,始建于1960年。为中国现代设计教育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和全国最早成立设计艺术学科的高校之一,是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主要发源地、中国设计教育改革的先导和示范学院。
经过长期实践积累,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形成了优良的学术传统与平实求是的学风,注重艺术与科学的结合,追踪设计学科的国际前沿动态,注重跨学科的跨文化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建构起“交叉、融合”为鲜明特色的教学研究型的设计教育体系,形成以“工业设计”为核心、多个相关设计专业领域为支撑、鲜明特色的“大设计”教学和研究格局。培养了大批优秀设计人才和技术与学术骨干,为国家经济和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联系客服

故障反馈